他扫了大家一眼,继续道:发卷后,陛下对我说过,“出这道题,就是为了问计。谁的对策能解决问题,谁就是殿试第一名。”
经过一番比较、分析、商议后,拿出了谁第一的一致意见。
赵鼎,将卷子放回,说“就将尔等选定的前五顺序,送去请陛下定夺吧。”
回头问督考吕相公,见他点头,便象会考一样,五人抱着卷子,觐见皇上去。
——————————————————
御书房,蓝珪奉上金裁刀,绍兴帝持刀亲手揭开弥封。
一个个新贵的名字,坦露皇帝眼前。
看到前两名时,赵构不由笑道:“呵呵,依然是会试名列前茅者,都是名人啊……”
吕颐浩心想,实事求是讲,张九成师徒文学造诣,是要高于自己弟子,吴益一些的。想写出吴益那样的文章,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然而,张九成也许只能说服自己,放弃文人风格,走纯粹的应试路线。这,对张九成这种纯粹的文人来说,实在是痛苦莫过于此啊。张九成,曾经对他说过,忘不了母亲弥留之际,殷切期望之目光。忘不了多少人,穷求一生,也没有走完的科举之路。深知,要想冲破这命运的樊笼,只有靠这科举之路了!所以,自己只敢,按照四平八稳的笔法,完成这篇,时论。
……
当皇上,圈点:张九成,状元。凌景夏,榜眼。吴益,探花。
“陛下?!”赵鼎几乎就是,惊叫!
皇帝,再一次,硬是将主副考、监考、评卷官,一致公推的第一名,吴益,强压到第三。
吕相公,思想正跑马,却被赵鼎的惊呼,拉回现场。皇帝此举,他一点儿也不奇怪。要是吴央,会允许自己弟弟状元及第,那才奇怪。她才不会允许,让自己吴家,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皇帝,不予理会赵鼎的难以理解,继续将前十名,圈点出来。即,皇帝敲定状元、榜眼、探花,及其二甲前十,其他不问。
然后,但见皇上拿着吴益的卷子铺案,当即御批:复制发送,传阅现职六品以上。拿出意见,二旬内回奏切实看法。
——在场人员,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皇上与他们看法一致。吴益,才是皇上心目中的状元郎。这样一来,吴益便成了,不是状元郎的状元郎了。
吕颐浩,对皇上相视一笑。心道:英明,莫过皇上!
————————————————
绍兴二年,壬子科张九成榜,出炉——
一甲:张九成,状元。凌景夏,榜眼。吴益,探花。
二甲:方士舉、王曮、石公轍、何麒、俞觀能、施晉卿、胡襄、唐仲儀、夏休、朱敦儒……
共五十人,榜上有名。一甲叫做“进士及第”,二甲叫做“进士出身”。
当然,如果获得评卷官判定“三甲”候选类的话,以后若是被擢拔起用,就叫做“同进士”。
因此,同是“进士”身份,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这样,截止壬子科,赵构的建炎、绍兴朝,已经新增进士共59人。包括,建炎二年,戊申科李易榜,加上壬子科前,皇帝直接钦点的,有九人。
其中,壬子科的,石公辙、杜思旦、叶蕃、王适、姚贡、石袭庆、黄嘉礼。竟然七人出自浙江,分别是山阴、新昌、会稽、诸暨人士。而且,张九成也可以算钱塘人。真是好山好水,人杰地灵。
接下来程序,举行登第大典。
“吉时到!百官率贡生觐见!”
鼓乐声响起,大宋权知(相当于)宰相赵鼎,从大堂出来,立在众进士面前,展开一个精美的黄册,清清嗓子道:
“诸位贡生听宣。”
士子们都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望向赵相公,便见他打开金册朗声读道:
“……皇恩浩荡、开科取士,为国抡才,出身莫问。今,绍兴二年,壬子科殿试结束,由陛下策试天下贡士,钦赐一甲进士及第三名,二甲进士出身四十七名,如下——”
读到这里,赵相公有意顿一顿,欣赏一下鸦雀无声的场景,这才打破令人窒息的安静,缓缓道:
“殿试一甲第一名——张九成。”
两边的大个子将军,便接力地喊道:
“一甲第一名,贡生张九成觐见——”
一时间,整个行宫大堂前,都回荡着同一句话。
好在负责引导的中年官员,已经见多了“幸福来得太突然”的进士,小声过来道:“状元郎,请跟下官进大堂谢恩吧。”
张九成,脑袋嗡嗡直响,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如木偶一般跟着那官员,走着。轻如游丝的乐声中,随着司礼官抑扬顿挫的唱礼,此起彼伏的山呼万岁,然后被引到,左班正六品,品级的地方站定。
“一甲第二名,贡生凌景夏觐见——”
已经立定的张九成,不经意与皇帝目光一碰,发现绍兴帝,正笑吟吟的望着自己,就象他小时候,看到大狮子时的神情,张九成不禁一阵颤栗感。趁着凌景夏进来谢恩,赶紧低下头去。
“一甲第三名,贡生吴益觐见——”
“二甲第一名,贡生方士舉觐见——”
……
吕相公,见有人附耳轻声问,听后咧嘴一笑道:“点谁做状元,自然是由陛下决定的。”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