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启明1158>六百八十二 失去先机的刘錡

关于守江必守淮的事情,不只是刘錡,南宋朝中的有识之士也早就提出来了,他们也希望朝廷可以改正。

奈何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生怕与金国产生什么摩擦,本身淮南地也面临着黄河改道和泛滥的风险,投入大笔资金构筑长期军事防御设施有点划不来。

万一大水泛滥,就足以把淮南地的军事防御设施全部冲毁,到时候血本无归,赔钱的还是朝廷。

这样一考量,主和的南宋政府干脆定下了重点防御长江各大渡口而不是重点防御淮河的决定,将防线后移。

一来避免黄河泛滥带来的危险,二来也能增加军事缓冲区,防止和淮北金国擦枪走火。

一旦开战就准备放弃淮南,以淮南地拉长敌军补给线,增加宋军防守获胜的可能。

而且万一战争期间黄河泛滥,那么宋军就等于躺赢,不战而胜,北方军队不败而败,岂不是美滋滋?

怀着这样的想法,南宋的这一策略一直被贯彻下来,哪怕是金国覆亡之后,这一策略也得到了充分的延续,没有被改变。

而当刘錡从京湖战区调防到淮南战区的时候,就发现南宋政府不在淮河一带设下防御的做法实在是不太安全,便屡次上表要求驻防淮河沿岸的重镇。

他打算把总指挥部设在淮南重镇扬州,分兵防守宝应和盱眙,三地互相策应,以此力保淮南不失,又打算驻军清河口,以监视、阻挡明军可能的南下。

朝廷一开始没有回应刘錡,不曾理睬他。

当时的朝廷只想要和平,谁能顾及到战争?

注定建设淮河防御的行为万一被明国误解了,引得友邦惊诧,那可如何是好?

直到明宋战争阴云密布,朝廷才重视起了刘錡的建议。

周麟之出使胜算渺茫的时候,朝廷忙不迭的允许了刘錡重点驻防淮南重镇的建议,允许刘錡出镇扬州,并且实现他的三地驻防计划,还主动给他提供了数量不小的军费。

刘錡得到朝廷允许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二十日,距离明军出兵只剩下三天,他再怎么紧赶慢赶也是做不到的。

除非有火车,否则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实现他的淮南驻防计划。

更别说刘錡从京湖战区转移到江淮战区之后,面对镇江府的军队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换了一批军官才勉强掌控住,否则镇江府的军队他根本指挥不动。

南宋军队里大大小小山头林立,刘錡虽然是在两淮地区起家的名将,但是后来被解除兵权,调任荆南知府,做了文官。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刘錡当了很久的文官,早已不再是军队序列的战斗武将,就算刘錡曾经击败金军威名赫赫,也不免为军中派系所累,对指挥军队非常头疼。

镇江府大军原先的都统制是刘宝,刘宝被弹劾去职之后才由刘錡接任,刘錡等于是空降的都统制,军中尚且怀有疑虑,对他的命令多阳奉阴违,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刘錡只能向朝廷请命调集他侄子刘汜在内的亲信旧部来帮助他掌控军队。

这种情况下,朝廷倒也没有为难他,允许了他的请求,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需要时间整合军心,收拾掉不听话的刺头儿。

而明军的行动确实出乎刘錡的预料。

当他三月二十日他得到朝廷允许驻防淮南地之时,他尚且认为明宋双方就算要开战,也应该还有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明军需要调度,需要安排,不可能立刻发起进攻。

他并不知道明军的调度已经全部完成,就等着下令了。

他觉得这段时间足够他从容的调遣军队安排淮南防御了。

于是他三月二十日当天派了人去扬州安排大军渡江之后的情况,三月二十二日才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渡江。

他万万没想到,三月二十三日,明军就发兵了。

当时淮南地根本没有可以和明军对抗的军队,官员忙不迭的南逃,把城池拱手让给明军,明军进展迅猛,一路上几乎除了赶路就是赶路。

当三月二十六日刘錡得知明军出兵的时候,明军已经攻到了宝应县。

刘錡大惊失色,立刻做出安排,让麾下大将王刚立刻带领一万兵马抢先渡河,火速赶往宝应驻防,希望还能来得及,如果来不及,那就退而求其次,驻防高邮,堵住明军南下之路。

王刚率军在淮南地疾驰猛进的时候,三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了高邮县,王刚得到消息的时候知道大事不好,但是也无法继续北上,只能就近选择露筋镇驻防,把消息告诉刘錡,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三月二十九日,刘錡刚刚拖着病躯从镇江府移镇扬州的时候,就得到了王刚的汇报,得知明军已经占据了高邮,有进一步南下的可能。

刘錡大惊失色,意识到自己失了先机,已经没有成功建立淮南防御的可能了。

他强行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遏制明军兵锋,想方设法守住扬州和瓜洲渡,避免明军成功渡江踏上江南地。

该死!

刘錡一拳捶在了桌案上,对明军痛恨不已。

他没想到明军会突然袭击,也没想到淮南地的那些州县居然沦陷的那么快,他感觉明军可能根本没有打仗,这些州县也根本没有抵抗,明军只是在赶路,然后进驻城池,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穿了淮南地。

他的猜测是对的,淮南地的官员根本没有选择抵抗的,一来是胆怯,二来想要抵抗也


状态提示:六百八十二 失去先机的刘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