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世界上的种种变化,李广很满意。
对于海唐国的发展,李广更满意。由于锡兰发生的战争,英美两国答应给苏联的两种援助物资--产自锡兰的橡胶每月一千吨和一百吨石墨肯定是无法如数交货了。而海唐国则是轻松的顶上了这个缺口,海抗军在锡兰搜刮了大量的橡胶,而马达加斯加别的矿产现在不清楚,但是石墨矿无论是在这个年代还是后世都是世界第一。法国殖民当局早已经在开采石墨,海唐只是顺手就全部接收。虽然战争还在继续,海唐国已经在用自身的资源创造利润了。
这就是占据一片国土的利益所在。这两种物资的出口,虽然创造的利润根本不足以填充海唐国巨大的资金缺口,但却是一个极好的开端。
不过苏联现在也是穷鬼,硬通货缺乏,几乎所有值钱的矿产都是严重短缺,对海唐国产量最大的迫击炮炮弹以及凝固汽油弹采购量不足。苏联干脆弄了几千名囚犯抵充货款,为海唐严重缺乏的产业工人提供了不少有益补充。海唐国甚至在这群囚犯当中,发掘出来了几名高级技术人员,可谓是意外收获。
李广曾经担心,海抗军开始和苏联贸易,会不会影响苏德之间的战局。但是考虑到,两国之间都是正常的经济往来,苏联虽然得到了武器弹药,却付出了硬通货,并算不得增加了苏联的战争潜力。而且海唐现在和苏联的贸易刚刚展开,货量不大。应该说没有多少影响的。李广于是释然。
当时间进入八月下旬,海抗军再次迎来新一轮的挑战--日军舰队再次增援锡兰。
七月底,日军的增援行动,严重受挫。几乎是全军覆没。日本海军了陆军由此展开了一场狗咬狗的口水仗。陆军海军也各自找到了罪魁祸首。
狗咬狗之后,问题总得解决。海军方面想找回场子,支持打下去,当谈到增援舰队的时候,海军突然声音小了。
而陆军方面,如果理智的话,撤军其实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大日本帝国陆军从未输过,在锡兰自然也不能就这么灰溜溜的撤离,因此还是要打下去的。
这个理由其实和瓜岛战役日军硬着头皮和美军死磕的原因其实差不多。
不管怎么说。天皇陛下不能眼看着一大一小两个残破师团在锡兰等死。要知道。现在海抗军在兵力上已经超过了日军。装备上更是超过日军几个档次。如果不是天气恶劣,暴雨连绵,现在海抗军已经开始全面反击了。说不定。在日本海军和陆军扯皮的当间就已经把鬼子赶下了大海。
但是,调兵不是那么简单的。
日本陆军方面,根本就没有想到第一次增援的八千人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葬送,因此也就没有准备再次增援。调兵需要时间,需要船只把人员从越南运到新加坡或者爪哇。更加需要时间调集战机。
日本海军也需要调整整体部署,需要调集战列舰,调集航母等等。这次日本海军可是怕了,没有哪个将军敢于带领那么几艘军舰就向锡兰送死了。其实,小鬼子如果这次还是像大川内傅七那样的舰队规模,海抗军其实也没有办法的。毕竟没有了主力战舰,只能对日军舰队进行骚扰性牵制,却无法对其造成什么伤害。
就这样,日军折腾到了八月二十日,日军第二批增援部队才姗姗启程。日军舰队这次真的够威风,两艘战列舰,两艘轻型航母,四艘重巡洋舰,一艘水上飞机母舰,四艘巡洋舰,十多艘驱逐舰,十多艘小炮艇。二十多艘商船和油轮。合计五六十艘船只,浩浩荡荡的直扑唐港。
马六甲海峡不说水雷多多,仅仅是漫天的烟雾就使得日军舰队无法航行。时间进入八月份,苏门答腊的印尼土著烧山放火玩的兴高采烈,马六甲海峡已经开始整日的笼罩在烟雾之中。
日军舰队刚刚从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海抗军早已部署的潜艇清清楚楚的获得了日军增援的情报。
但是,无论情报如何准确,海抗军却没有什么有力的反击手段,没有战列舰,没有航母,只凭几艘潜艇,根本无法和日军庞大的舰队对抗。
八月二十九日,日军增援舰队到达亭可马里军港。
九月四日,日本海军陆军协同开始向海抗军发起反攻。
日军这次进攻,组织极为仓促。刚刚升官成为日本南方军第三十八军的田中久一中将很不满,但是在日本海军面前为了所谓陆军的面子却不得不发起进攻。
锡兰日军经过补充,迅速兵力增长到三万多人,一大三小四个师团。但是深究的话,战斗力绝对比不上当初的一大一小两个师团。
九月四日,暴雨。
日军舰队炮击卡特勒山以东的开阔地。但是大量的炮火并没有给海抗军带来哪怕一点点伤亡,只是引爆了不少海抗军铺设的地雷而已。要知道,卡特勒山距离海岸大约二十公里,而日军舰队却在海岸线以外四五公里之处展开炮击。
如果按照日军舰炮的射程,还是能够打击到海抗军的阵地的。但是日军根本就没有训练过盲射,也没有怎么训练对地打击。炮击弹着点偏差实在太大,有的炮弹竟然能偏移目标一两公里,不仅没有炸中海抗军的阵地,甚至还有炮弹落在了日军进攻部队头上。
但是有一点,炮弹都是巡洋舰或者驱逐舰发射的,战列舰一炮未发。
对于小鬼子,李广很有些看不明白。战斗力强大的战列舰,在战争中,几乎没有被派上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