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清拆迁工>第293章 币制改革
的。国际银价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长期呈下跌趋势,如以英镑来兑换的海关两的价值年的7975便士下跌到1898年的3112便士十多年间跌落了609。

银价长期下跌是因为十九世纪七八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金本位制,银货币铸造渐减少,而世界银的生产量却持续增加。同时在19世纪9代中后期,日本、俄国等纷纷放弃银本位制而采用金本位制,进入十九世纪最后几年时,美国停止收购白银,大规模向国际市场抛售白银,导致金银比价达到了历史最低点1

银价的暴跌使清王朝的财政陷入了更为危险的状态,虽然甲午战争没有赔款是却因跟日本打仗消耗掉高达九千万两白银的战争经费,这些经费都是各省督抚借巨额外债来的钱,而还债的话,列强规定需要用金来支付。

到月,国朝金融专家红顶商人盛宣怀推算,清政府亏每年将达到760万两。这种情况下随着银价的继续下跌而加重,早晚会让清政府的财政“宣告破产”。清政府的岁入为8820万两库平银岁出却为9112万两,赤字已达30两,故这种担心并非人忧天。

为避免因甲午战争而带来的镑亏,清政府解释与列强望使用白银归还债务,但各国强并不接受其要求。即使列强接受“还银”的要求,仍无法根本解决镑亏问题。因此,为了彻底解决镑亏问题,摆脱财政赤字,清政府需要另寻方策。

事实上当时的银价问题并不只是生于中国,日本和墨西哥也存在类似问题。那时日本、墨西哥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货币使用国家过日本人知道银的磅亏问题后,顶着被英美剥削的情况下刻进行了金本位制改革,如今已经很有成效了。

墨西哥政府担银价会持续下跌想使用金汇兑本位制来推进本国的币制改革。同时清政府维新派见日本的改革以有成效,加之张云飞奏请币制改。为此,说服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同意改革。这时,墨西哥政府也来说服清政府月与清政府一起向美国政府递交了照会和备忘录,希望美国为两国顺利实行币制改革提供帮助。

关于金储备问题,精棋以金储备最多相当于新币总额的新制稳定以后,则为1—15左右。既然当时中国的银库存大约铸造新币17亿枚左右就可以替。而且,在初期新币只试用于省的1亿人口中,按照每人4元左右的比例来流通,初期的金储备总额只要133亿就够了。

为了筹备金备,可以利用铸造差益、捐纳、外债等实现。特别是为了外债的调配,需要适当的抵押。抵押可能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关税收入的增加、鸦片、酒等的专卖利权。

地丁钱粮的增、矿山利权、铁路、由部新设各种租税等等。

精棋意识到清政府不可接受调配更多外债的主张,因此强调在中国还有能够开的税源,而用此不难调配新外债。如果清政府用外债来筹备金储备,实施金汇兑本位制,所的款项,比实施银本位制,每年可节省新币即使不想引进外债,虽然会拖延改革的度,但是也有实施金汇兑本位制的可能。

他对方案的费用也进行了推算。总之,精棋认为,为了筹备金储备所必须引进的外债的抵押并不是不具备的,即使不引进外债也有可能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革。并且与银本位制相比,金汇兑本位制的费用更少。

不过还没有等到维新高兴两个月,当美国金融货币改革专家精棋来到北京后,准备开始帮助朝廷改革货币制度时,却遇到了强大的阻力。

六月十五日,正兴致勃勃的跟精棋先生研究货币改革事宜的光绪帝,接到了来自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强烈反对奏折。

“国朝如办新u法,必须聘用专门外国人……聘用专门洋人定权限,决不侵国朝之主权。……

臣之所最不解者,则其于新铸银币强定为准三十二换之金价,侈然谓铸头出息可获二分厚之重利,冀以动中国也……其法不过使国朝商民以值市价四十换之金一两纳诸政府,勒令抵银三十二两,而外国持银三十二两,一入国朝便可得金一两之用,及以国朝之银抵付外国之金则仍以银四十两准金一两……民必不遵,法必不行,即使强迫行之,亦惟罔内地商民之资财以入之政府,而又括国朝政府之利益,以倾泻于外洋而已。”

关于聘用外国人为大清司泉官的问题张之洞强调这是外国人欲掌握大清全部财权的阴谋。同时,他认为,为了确保币制的公信将有关币制的汇兑资料向各国公开,这是列强干涉国朝,欲将国朝作为列强的共同贸易市场的阴谋,是对国朝主权的蔑视。

光绪维新变法时期国朝官员在内政问题上存在着排斥外国人干涉的倾向,币制问题无疑最为敏感。

由于当时除了户部尚书赵尔巽为的部分官员以外,大多数的官员还没能完全理解精棋的方案,因此张之洞的奏折对清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等维新派强烈的反对,但是人卑言微,他们如何跟封疆大吏们较真但无法阻止张之洞的反对,同时还得罪了一大批的地方督抚们。

朝廷六部的主要官员基本上都被光绪帝给罢免了原本就对金融改革和货币改革知识十分匮乏的国朝中央,此时无法判断美国人精棋的方案是否符合国朝利益?有没有外国利益在内?

因此张之洞的反对让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都抓了瞎,不知该如何是好?

几天后两


状态提示:第293章 币制改革--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