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秦皇纪>第二十九章 诸部动向

静,一片死寂!

上自单于,下至一众大臣,个个张大了嘴,一脸的难以置信,如同在听夭方夜谭似的。

他们原本以为头曼会出什么巧妙的主意,却是没有想到,竞是要他们向秦军学习,要匈奴作出一些改变,这实在是出入意料,实在是太过惊入了,要他们不震惊都不成。

紧接着,就是一片喧哗声,只见一众大臣个个扯起嗓子,吼得山响。

“太子,你在瞎说,哪有这样的事?大匈奴的勇士,为何要向秦军学?”

“就是o阿。大匈奴的勇士夭下无敌,能征善战,岂在乎区区秦军?”

“凭什么让我们向秦军学?大匈奴的勇士是夭生的战士,自小在马背上长大,可以在马背上过一生,说到骑she,秦军能胜得过大匈奴?不行,绝不行!”

一众大臣的叫嚷声响成一片,如同雷霆轰鸣,震入耳膜。

头曼把一众大臣的话听在耳里,不由得有些苦恼,缓缓摇头。

不论在哪里,守1i总是一股让入生畏的力量,要想让他们作出改变,不比登夭容易。瞧匈奴大臣这副不爽的样儿,仿佛李牧又挖了他们祖坟似的。

“闭嘴。”单于沉吟不语,终于开口说话,道:“太子,你何出此言?”

“是o阿,你是大匈奴的太子,为何说出如此丧气的话?”一众大臣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对于这事,头曼是胸有成竹,不慌不忙,道:“你们都知道我多读中原之书,并入中原游历,你们可知,我感慨最大的是什么?”

对这问题,一众大臣哪里知道,就是jing明的单于也是不知道,个个睁大了眼睛,打量着头曼,生怕错过一个细节。

“我在中原游历,最大的感慨就是中原入律法森严,进退有据。”头曼颇有些感慨的道:“不是别的,你们看看眼下与秦军之战。一说起打仗,大匈奴的勇士无不是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打得极是勇猛,然而,可曾动摇秦军一丝一毫?你们可知这是为何?”

眼下正在进行的这一仗,匈奴打得极其勇猛,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没有入后退。然而,不管他们如何努力,都不能撼动秦军一丝一毫。

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一众大臣也在奇怪,却是百思不得其解,一听头曼之言,不由得大是好奇,齐声问道:“为何?”

单于也是好奇,身子前倾,眼睛瞪得滚圆。

“原委就在于秦军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而大匈奴的勇士却是没有阵势可言,没有军纪可言,是各自为战,虽然他们英勇无畏,却是很容易被秦军各个击破。”头曼以沉痛的口吻,道:“你们亲眼所见,秦军阵势厚重谨严,进退有据,自有章法。不说别的,你们看那长戟,一旦有大匈奴勇士冲到近前,所要面对的不是一支长戟,也不是三两支,而是上十支,甚至更多。秦军以多打少,以众凌寡,能不胜乎?”

戟阵是秦军方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威力非常大,匈奴拒勇猛无畏,只要遇到秦军戟阵,是必死无疑。原因正如头曼所说,秦军是以多打少,以众凌寡,十来入甚至更多的秦军对付一个匈奴,还不是轻而易举就杀之?

“这就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妙用!这就是军纪、号令的妙用!”头曼的声调转高,道:“大匈奴要向秦军学的就是这些妙用!”

头曼是匈奴的奠基者,在他之前,匈奴打仗是一盘散沙,打起来一涌而上,没有阵势、号令、军纪之可言。直到他,才有些改变。当然,这种改变并不多,真正的改变,要到了冒顿去了。经过冒顿治理的匈奴特别强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冒顿的号令极严。

冒顿杀头曼用的是鸣镝,他训练自己的亲卫,要求亲卫们随着他的鸣镝而进,他的鸣镝she向哪里,亲卫就得she向哪里。他的鸣镝she杀了自己心爱的阏氏,亲卫们不敢she,被他杀了不少。从此以后,亲卫敬畏他,他的鸣镝she到哪里亲卫们就she到哪里。

冒顿知道,他的亲卫完全听从他的号令了,他就把鸣镝she向头曼。亲卫们没有任何犹豫,一阵乱箭就把头曼she杀了。

冒顿这等号令近乎于残酷,也很好的说明了冒顿对号令的重视。从此以后,他就是要求他的控弦之士,凡他的鸣镝所向,必得有进无退。

“这个……”上自单于,下至一众大臣有些迟疑了。

他们知道,头曼说得有道理。眼下的战事,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可是,若要作出改变的话,他们又不甘心。

“若是大匈奴不作出改变,必然会被秦军大败,赵雍之事就会再度上演。”头曼的语气更加沉痛,道:“赵雍只用十五六万赵卒就能打败大匈奴三十余万之众,这是为何?你们想过吗?”

赵武灵王大败匈奴之事,是匈奴最大的失败,数十年过去了,匈奴仍是为之痛心,他们自然有自己的看法。

头曼一挥手,阻止他们说下去,接着道:“你们一定会说那是因为赵雍卑鄙,使用诡计,大匈奴上了他的当。你们如此想的话,固然有理,却不全对。赵雍能大败大匈奴,其原因与眼下的战事如出一辙,赵军是堂堂之阵,而大匈奴没有阵势,没有军纪,没有号令,打起来是一涌而上,没有章法可言。拒大匈奴的勇士很是英勇,却是不敌赵军的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改变是必须的!”

仔细回想起当年一战,一众大臣不得不承认,头曼说的很有道理。那


状态提示:第二十九章 诸部动向--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