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本年度春晚的部分语言类节目一样,电影硬是把一些长存在民间的、恶俗的、膈应人的幽默方式拖入片子的叙事中,不仅在喜剧的层次上自我堕落,而突入的笑点段子也打破了片子本身的叙事逻辑,让稍微认真一点的观众在了解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被打断。
稍微严厉一点地说,电影所谓的幽默段子,是对认真观众的智商和观影态度的双重践踏。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电影作为贺岁片,是不足以和多数的冯氏贺岁片相类比的,而大致可以归到和快乐家族的片子同一档了。
贺岁片轻松一点,娱乐性强一点,当然是不错的,但起码要在价值观上稍微有一点社会责任心,要在电影完整性上稍微尊重一下,怕是稍微做到这两个“稍微”,才能说是一部合格的贺岁片,才能说是对得起观众手中的那张电影票吧。
进一步地讲,若从电影的角度来看,电影无疑更是不及格的。
尚且不说为什么“澳门”风云的故事发生在曼谷,为什么国际刑警全是中国面孔,为什么警察反被犯罪集团追杀,为什么从飞机跳下去不是自由落体;
光是电影的归类都足以使人头疼了。这是一部赌博片?是警匪片?是喜剧片?是战争片?是科幻片?是爱情片?是公路片?是亲情片?
随着影片推进,一会儿赌博,一会儿枪战,枪战打着打着怎么好像打成了小战争,为什么逃着逃着怎么变成了《泰囧》,然后又不知怎么的开始了寻母之路,又不知怎么的续起了同样不知怎么分的恋情,还有时常打酱油的机器人,时常突入的烂笑话段子,这些都不得不让你感慨电影元素的多样性。
这种程度的元素混搭风格,能出其右的,怕是只有不久前的《富春山居图》了。当然不是说混搭不好,但混搭的每一个元素都讲得足够差,差到每一个元素都能单独比肩一整部同类型烂片,才是电影导演特有的功力吧。
另外,电影自始至终弥漫的无缘无故的感情、无缘无故的使命感,并不能把观众真正带入到故事本身之中;
当然,电影似乎也不存在一个可带入观众的所谓情节,因为片中多数场景的设计并不考虑其在故事中的作用,所以越是认真看情节,便越发现这些个情节不过是废柴,更遑论人物的塑造了。
当然,若真是以对待电影的态度来对待《澳门风云2》这样一部片子,倒是真的显得我们影评人太过小家子气了。那还是不如把电影放在一个大环境下来考量一下票房大卖的这一现象好了。
从港片上世纪末走向衰弱、香港电影人开始北上探索内地市场算起,港片内地化也走了差不多20年的路了。
一些香港导演利用港片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中国内地的巨大影响开始了酒壶装新酒的尝试。
有些经典老片如《甜蜜蜜》《东邪西毒》等经过修复直接在电影院复映,有些影人则依据自身之前的作品再创作类似作品,例如徐科的《龙门飞甲》之于《新龙门客栈》,周星星的《西游·降魔篇》之于《大话西游》,程龙的《新警察故事》之于《警察故事》等。
而王金这部《澳门风云2》以及前作《澳门风云》和他自己之前的作品《赌神》《赌侠》等,显然也是有一种利用旧作的知名度来换取同类新作的票房的承接关系的;片尾更是直接摆出了发哥和华仔在《赌神》之中的经典形象,摆明了“我就是在吃老本”的态度。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电影倒是在保留一定传统港片元素的同时,加入了不少内地本土喜闻乐见的元素。
电影之中的兄弟情谊、怎么打都打不死的主角、智商无下限的配角、力量无限夸大却喜欢单挑最后毙命的反派、呯哩哐啷的枪战、情节上的小反转等都是八九十年代十分常见的元素;
电影对这些元素的应用倒也还算娴熟。与此同时,电影也在台词上呈现了“土豪”“二货”“喜牛牛”“nozuonodie”等内地流行词汇,甚至让你想起《爸爸去哪儿》《泰囧》等内地综艺节目或本土电影,还有不就之前流行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内地观众对于老港片的缅怀,加上接地气的流行语台词,造就票房上的成功,自然不是难事。
可以说,虽然电影缺乏基本的叙事逻辑、人物塑造及电影责任感,但电影作为商业片,是基本符合当下内地多数电影观众的口味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内地电影市场的相对不成熟。随着大量不是在老港片熏陶下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走入电影院,以及观众整体审美趣味的变化;
像《澳门风云2》这样的本身质量又不高又吃老本的电影,仅靠对内地流行元素的吸收,在几年之后还能否收获像今年这样的票房成就,能否斗得过更本土的内地片子或者视觉特效无与伦比的好莱坞大片,就很值得质疑了。
另外,《澳门风云2》这种拍片的方法是港片内地化进程中不可取的。
电影在港片再创作的浪潮中绝不是一次优秀的再创作,甚至谈不上“创作”二字。类似《西游·降魔篇》《龙门飞甲》等虽然借助了旧作的影响力,但其作品本身就有相当程度的创作,本身就有相对上乘的质量,也确实为观众呈现了又一次的心灵震撼或视觉盛宴;
而《澳门风云2》就基本属于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