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华语电影的上映时间有了明显的划分点,一年365天,电影档期被划分成贺岁档、春节档、暑期档(暑期档里还夹着一个七夕档)、国庆档最重要的几大档期,而在这些档期中上映的电影,只要不是太偏门太小众的电影,票房一般都不会太差。
而在这些重要的档期里上映的电影往往是最有可能刷新纪录的,像《泰囧》(贺岁档)、《心花怒放》(国庆档)、《澳门风云》2(春节档)、《小时代》系列(暑期档)。
一部电影对于档期的选择有多重要想必不用我在这里做过多的解释,近几年,因为档期的正确选择而取得骄人票房的电影例子,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而怎样选择档期当然也不是乱来的,譬如一部苦大仇深的电影选择在合家欢的春节档上映就太不应景了,譬如一部感人肺腑的爱情片排在六一儿童节的几部动画片里就会显得不伦不类,又譬如说一部满屏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电影偏偏要挤在带着秋意的国庆档也会有些水土不服....
总之,选择正确的档期对于任何类型电影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
《捉妖记》对档期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虽然它因为意外推迟了半年多才上映,但似乎影响不大,重新完成拍摄的《捉妖记》选择在暑期上映,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个档期观众对电影的消费需求,而且这样自带萌点笑点闹点的电影实在是很对热腾腾的夏天的味道。
《捉妖记》对于电影类型题材的正确选择。
这几年屡试不爽的类型电影莫过于《那些年》、《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青春怀旧”片,今年的暑期档已经有《小时代》、《栀子花开》这样的青春片了,再多同类型片其实是无益的,如果《捉妖记》拍成了一部魔幻古装版的青春怀旧片,我想我是要骂人的。
所幸,《捉妖记》选择的内容是有着时间厚度和民间观众基础的“妖魔鬼怪”题材,我甚至敢说,没有一个电影大国有中国这么丰富的故事素材,我国各种文学中关于“妖”“神”的记载不计其数,还有在小街巷尾流传的各种传说,可以说,这种优势和“美国拍摄科幻大片有先进的技术”几乎是同等的。
换句话说,我们要拍国产大片,最适合的类型莫过于古装大片、功夫大片和妖魔神鬼大片这三种,基于这几年的功夫片越来越差劲,历史宫斗古装几乎拍烂,妖神大片的空间还是有很大的。
是的,拍爱情大片我们拍不过《泰坦尼克号》,看吴白鸽企图把《太平轮》拍成中国版《泰坦尼克号》的野心,我都替他感觉有点尴尬;拍科幻大片拍不过任何一个美国英雄系列片,看王金拍的《未来警察》,那到底拍的是什么鬼;拍恐怖惊悚大片拍不过《咒怨》,因为制度的原因,咱们的电影不能有“鬼”......所以,还是老老实实拍自己最有底的内容吧。
《捉妖记》到底好在哪里?
一部电影出来自然有人说好有人说坏,《捉妖记》自然也是。
举两个同类型题材的例子,一个正面的《西游降魔》,一个反面的《钟馗伏魔》。这三部电影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抓妖。
说到近几年来国产魔幻题材类型片的翘首,必然非周星驰导演的《西游·降魔篇》莫属。该片无论在投资成本、演员阵容、制作等各方面都在大片的范畴里;
而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该影片与票房成正比的口碑和专业评分,以及周星驰的才华和观众对于周星驰本人、《大话西游》的深厚情结...然而这些都是《捉妖记》没法企及的。
另一部反面的电影是今年上半年上映的《钟馗伏魔》。该片由陈坤、李冰冰领衔主演,在主演的咖级上是胜于《捉妖记》的,然而在剧情的“渣”程度上,简直令人无法直视,《钟馗伏魔》企图讲一个大的故事,无奈导演功力不够,画虎不成反类犬。
然而《捉妖记》聪明的是,它自知无法很好地掌控一个类似于《西游降魔》“人间大爱”“我佛”这样的深意大主题,所以它讲述了一个浅显易懂的“人和妖”的故事,情节、人物设置一目了然,而整个故事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悦、观众喜乐见闻的氛围,十分符合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喜好。
关于观众对该影片导演、演员、后期等各方面的褒奖,网上已经很多了,好像说再多也起不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但我相对更认同的,其实是导演对主题的选择上这种“舍大取小”的方式,没有通篇的矫情,没有说大道理,没有把“人性”挂在嘴边嚷嚷,没有企图讲全人类全宇宙怎样怎样的大屁事…这些年有太多的人想拍“大”的东西,然而都败在了自知能力不够上,对于这点,必须给《捉妖记》一个赞。
而引发诸多艺人主动推荐的《大圣归来》呢?
孟轻舟有自己的判断,他认为田小鹏做的最好的,是整部电影各个细节的平均值!
大圣之前,国内有一部可堪比较的动画电影,《魁拔》;
比较魁拔和大圣归来,先抛开动画形式和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在整个电影层面进行比较。纵观历史,公认的成功影片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没有名显得短板,即便是最让人挑剔的部分,其数值也往往达到或者超过了观众接受度能够允许的平均值。
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