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1255再铸鼎>第260章 传媒 下

《江南新闻》和《东海新闻》两份报纸的标准售价都是30文一期。这个价格其实是比较高的,路边买个炊饼都只要一文两文,这一张纸就是三十个炊饼啊!

不过比较一下此时印刷品的价格,一本一百多页的书差不多就要一贯了,算下来一页一二百字就要好几文,这么看来,信息量这么大的报纸卖上30文也不算贵了。

相比之下,平均每份的印刷成本在3文以下,盈利空间极高。但这个利润也不是报社独享的,批发给分销商的价格只有20文一份,给他们留出了足够的渠道收益。

江南士人对这种“崭新”的传媒形式其实并不陌生,官府发行的邸报说起来就差不多。而且之前在临安已经出现了报纸的雏形,不少商家或私人批量印制写满了文字的印刷品,或是传播新闻,或是传播文学作品,或是发布广告,或是传播政治主张。但像这两份《新闻》如此完善的报纸,还是第一次见到。

临安本来就读书人多、识字率高,又多半有点小钱,面对这种既有四海趣谈,又有的新型媒体,他们哪里能抗拒?

第一批在临安试发行的两千份《江南新闻》和一千份《东海新闻》很快一售而空,市价甚至超过了标价。京东商城的印刷厂不断加印,直到卖了五千多份之后,抢手程度才开始下降。

而来自海外的《东海新闻》其实是更欢迎的,因为它登载的是千里之外的东海国的事,相比司空见惯的身边事可是要更吸引人的。但是这份报纸要等定期船从胶州运过来,供应量没法一下子提高,争抢之下可以说是一纸难求,价格很快被炒热,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一份的天价,真是令人瞠目结舌。

东海那边,销售情况自然不会有临安这么火热,但是也在第一旬内售出了近两千份,与临安的情况一样(或者说反过来?),《江南新闻》比《东海新闻》还要更抢手。

这么一算,这两份报纸每个月岂不是能卖一万多份?这差不多就是二百多贯的销售额了,虽然不算多,但足以填补成本还有些小赚了。

所以文化部指定南北两个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制新报,就算卖不出去也无所谓,反正成本没多少钱,留着收藏也好啊。嗯……这可是本时空历史上首份正式发行的报纸,收藏价值惊人,说不定过个几十年就涨到天价了呢?印得越多越好!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报业的市场比他们想象的还大。第一个月是新鲜事物,大部分人还没听说过,就卖了这么多,以后名头打响,不更得上天了?

随着《新闻》名头越来越大,读者群体也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买了带到外地去销售的。临安城卖蔬果柴薪吃食小摊贩都愿意进城前去批发上几十份,摆在摊上销售,卖出去一份就能赚十文呢!就算卖不完也能退回去,亏不了!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卖报的报童。

到了现在,《江南新闻》每月已经能稳稳卖出去一万份以上,其中销往本土一千份;而《东海新闻》也差不多有这么个数额,其中运往临安八千份。这个销售量,也充分体现了两地消费力和识字率的差异。

这么看来,报业一年几乎能有五千贯的收入,在商社的诸多业务中都能排行上游了。

事实上嘛,传媒行业本来也是个赚钱的行业。清末引入报纸这个行业之后,报业很快自发地兴盛起来,各地竞相办报,知名编辑和撰稿人甚至能赚到几十个大洋的月薪,证明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确实有对传媒的需求和消费力。而论起消费力,清朝的地主阶级相比宋朝的士绅很有钱吗?那时的生产力真的就比现在的宋朝高多少吗?既然那时清朝的情况都能撑起一个巨大的传媒行业,宋朝的行业潜力就更不能小觑了。

当然了,要撑起这样的销量,也必须有优质的内容才行。

东海商社使出了“连载小说”这个杀手锏,在《江南新闻》上连载《西厢记》,在《东海新闻》上连载《水浒传》。这两部小说都使用了宋朝风格的白话进行转写,而且适当调整了时代背景,西厢记放到了北宋,水浒传放到了唐朝,以免犯朝廷的忌讳。这种新颖的题材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甚至可以说有不少人就是为了追小说才订报纸的。

新闻方面,前几个月一直没什么大事,只是刊登一些朝堂变动。但是,刚刚过去的七月发生了一件大事,镇守四川泸州的大将刘整居然投蒙了!

消息刚刚传到江南还没几天,当月的《江南新闻》就在头版登载了这个重磅消息,引发了整个临安的轰动,一时街头巷尾都是谈论此事的人。

这件事的背后是贾似道升任左丞相后推出了一系列新政,其中有一项“打算法”,意欲将各地军队的账目纳入中央朝廷的核验范围中,清查将领的贪腐行为。在此之前,南宋面临的军事危机严峻,为此给前线将领下放了很多自主权,自然也就包括财权。现在天下太平了,朝廷当然就想着把权力收回来。

嗯,不过,岳飞说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换句话说武臣自然该是爱财的。要是以“贪腐”的标准去治前线武将的罪,那几乎是一抓一个准,而又不可能真全给抓了,不然那不是开门迎北军吗?所以这“打算法”一开始就选择性执行,很快就演化成了贾似道整治政敌的工具。

贾似道心眼小,被他整过的人下场都不怎么好,即使之前为国立过功也


状态提示:第260章 传媒 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