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晚明商旅>第2章 盐商家族

小武儿忙问:“三爷!要不您下来到茶馆儿喝杯茶,歇会儿?”

书生挥挥手道:“罢了!这都快到家了,喝什么茶?赶紧走!”

小武儿点头道:“是,三爷!”说着,他就轻轻挥动了一下马鞭子,驾着轿车向东关街驶去。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一条有年头儿的老街,如果从大唐淮南节度使修缮扬州城起算,有六百多年了。

这条街从京杭运河边修起,自东向西延伸到城区,是扬州城的水陆交通要冲。

轿车驶近东关街,迎面是是一座城门。两重檐门楼,面阔三间,高大巍峨,雕梁画栋。门头有石额,镌刻“东关”二字。

进了东关城门,就是东关街了。路面宽阔,可容两辆马车并行,全部为长条板石铺设,甚是齐整。

街面上商铺林立,前店后坊,行当齐全。漆器,玉器,珠宝首饰,应有尽有,大都是老字号。

这些店铺生意兴隆,客流如织,再加上运送货物的手推独轮车来往穿梭,使得宽阔的街面也显得拥堵起来。

小武儿只得下了轿车,牵着马慢慢走。

走了一段路,路边店铺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深宅大院。

这里是大明朝扬州富商的聚居区。

其中,有一座豪宅尤为引人注目。

这座豪宅坐北朝南,从左至右共有五路,以火巷相隔。中间三路相通,形成明三暗五的格局。

每路住宅都是五进,前后相连。最左最右和中间三路自开院门,其余两路则大门紧闭。

整座豪宅后面,是一个巨大的后花园。园内假山耸立,怪石嶙峋,荷塘垂柳,小桥流水,奇花异草,美不胜收。

花园的后面,则是一个小土山。山上茂林修竹,一片青翠。

这座豪宅的主人是嘉靖年间的扬州大盐商王世华。

王世华是山西太原府人氏,出身于晋商世家。

王世华家族祖先在山陕一带经商,本来与这江南之地没什么瓜葛。大明朝洪武三年,太祖皇帝为了解决北方边关守军的粮草问题,采纳山西地方官员的建议,开始实行“开中制”。商人可以通过向边关运送粮草来换取盐引,也就是卖盐许可证,来做卖盐的生意。从此,王世华家族就干上了这一行。因为盐的生意主要是在江南一带做,所以王世华家族就与江南之地有了来往。

最初,王世华家族虽然常往江南一带跑,但并没有在江南定居。因为太祖实行的开中制是以粮草为根本的,必须往边关输送粮草才能换取盐引,所以王世华祖辈是以做粮草的生意为主。

到了弘治年间,朝廷实行盐法变革,实行开中折色制。就是将原来往边关输送粮草换取盐引,改为到产盐地直接交纳银两就可换取盐引。

如此一来,只要手里有足够的银两,就可以直接做盐的生意了。

王世华的父亲得知这个消息,立即把他的四个儿子,王世荣,王世华,王世富,王世贵,召集起来商议。

父子们商议的结果是,做盐的生意虽然有利可图,但也有一定的风险,不可孤注一掷。

最后父亲决定,由他带着长子王世荣继续在山陕一带做粮草的生意,其他三个儿子到沿海产盐区去做盐的生意。他告诫儿子们要互相帮衬,共担风险。

他说,如果小儿子们做盐的生意赔了,可以回到老家继续做粮草的生意,家乡父老长兄决不会嫌弃。如果小儿子们做盐的生意发了财,也不可忘本,要多在老家置办产业。

儿子们对父亲的决定一致拥护。

父亲还对小儿子们做盐生意的事做出了安排。他让三个小儿子分别去不同的产盐区,这样既能避免兄弟之间竞争,又能化解投资风险,还能互相帮衬。

小儿子们一致赞成。

就这样,二儿子王世华来到了扬州府,做两淮盐区的生意。三儿子王世富去了杭州府,做两浙盐区的生意。四儿子王世贵去了济南府,做山东盐区的生意。

这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

三个小儿子在各自的盐区把盐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都发了大财,成为当地数一数二的富商。

而他们的父亲和大哥仍然在山西老家做着粮草生意,生意做得不温不火,日子也过得平平淡淡。

但小儿子们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他们没有忘本,每年都要往老家输送很多银两。他们知道,当初如果没有父亲给他们的大笔银两做本钱,他们做盐的生意不可能发展那么快。正所谓“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嘛。

父亲对小儿子们的表现很是满意。他用小儿子们输送回来的银两,在老家给他们各自建了一所大宅院,还给他们每人娶了一房妻子。

为娶妻的事情,小儿子们和父亲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

小儿子们年纪轻轻就出门在外做生意,都不愿意在老家娶妻。一来,他们觉得要在老家娶妻,就可能会时常两地分居。二来,他们觉得外地的女子更俊俏些。

而父亲则认为,如果小儿子在外地娶妻,很可能忘掉家乡的父老乡亲,这是他不能接受的。至于外地的女子俊俏不俊俏,在他看来无关紧要,娶妻最重要的是人品要可靠,从这一点上来说,还是老家的女子知根知底。

父亲和小儿子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最后是大哥出来解开了这个疙瘩。

大哥先问父亲,如果弟弟们娶妻之后,还想纳一两个小妾,您同意吗?

父亲先是一愣,然后很


状态提示:第2章 盐商家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