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真实的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都是看宁国没有希望了,这才打算将宁国给瓜分掉算了。
宁国朝廷强烈的斥责了各国,但是这没有任何用处,改变不了宁国即将被各国瓜分的残酷命运。
七国中的六国瓜分一个国家,自然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这个难度降低不仅仅是说六国的国力要比宁国高。
也是因为信心,宁国本来还有些信心的文臣武将这下都没信心了。
六国不约而同的同时出兵,宁国已经半残了,这还怎么打?
何况宁国之前让几个国家的军队在境内帮助宁军,现在可好,成了引狼入室了!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宁国各地就投降的投降了,战死的战死了。
而宁国皇帝和一些朝中重臣则是神秘的失踪了,六国的军队和情报机构都找不到他们……
当然这也不重要,六国给原本的边家皇族成员一个官职,向宁国百姓展示,看,你们的皇族都在为我们效力,你们还打个啥?
这一次晋国抢到的地盘自然是最多的,其他国家都是临时起意,调兵的速度慢了不少。
毕竟这仗不是说皇帝想打立刻就能打的。
需要临时从各地抽调兵力和粮草,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而造就做好了各种准备的晋国自然是占了最大的便宜。
宁国二十九个州的地盘中,晋国抢下了十个州。
收获第二的是房国,房国虽然也出兵比较晚,但是比起晋国之外的其他四国都要早。
所以房国抢下了其中的六个州。
秦国也凭借较强的实力夺得了四个州。
因为秦军本来在秦晋边境集结了不少军队,秦国就只是将这些重兵调往秦宁那一边了。
魏国、宋国、赵国则是各自抢下了三个州的地盘。
赵国本来的实力不弱,奈何现在赵国内部有袁三改一众叛军,让柴景平不得不分出部分军队防范叛军可能的进攻,所以出动的军队比较有限。
而魏国和宋国都乐于看到赵国陷入内耗之中。
特别是宋国和房国,这次分割完宁国的地盘后,房国、宋国和赵国就接壤了,两国甚至和袁三改叛军联系,出售些粮草武器什么的。
柴景平对此恨的牙痒痒的,却无可奈何。
袁三改叛军已经做大了,现在想要灭掉,真是谈何容易。
瓜分宁国结束后,各国都暂时没有了继续动武的打算。
消化到手的地盘,也是需要时间的。
苏卫在战争结束后被太叔真任命为镇海侯,并且担任海州刺史。
而鹰扬卫大将军则由太叔白担任了。
豹韬卫交给了太叔远。
苏卫不太理解太叔真的任命是想做什么,海州方面好像比较稳定嘛,让自己去做什么呢?
去了海州之后,苏卫感到有些吃惊,这海州没有太多的战事,却养了七十万之巨的军队!
其中陆军六十五万,水师五万人。
而太叔渊的锐兵部队,则留给了苏卫。
刚刚上任没多久,太叔渊找到了苏卫。
太叔渊是个直来直去的人,直接说:“苏刺史,陛下让你来海州担任刺史,是想让你解决海州的海患问题!”
苏卫点点头,原来是这么回事!
不过有点苏卫不太理解:“既然是平定海患,那需要很强大的水师吧,可是我发现这海州养了六十五万的陆军,只有五万水师?”
太叔渊面无表情的说:“这是你需要考虑的事情,也是陛下让你做的事情,如果你认为不合适的话,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改组这些军队,而不是来问老夫!”
苏卫无语,这什么回答,这什么人呐!
不过这样也好,只要皇族中人不来掣肘,事情倒也好办的多。
苏卫让陶潜明参与了海州的财物管理,原来的刺史长史并没有动。
两个人互相监督对方,才是比较理想的。
童雨伯和江力暂时没有具体的职务,就留在刺史府里。
苏卫叫来了司马焦德本,再次说了一下自己的疑惑:“为什么海州养了六十五万陆军,却只有区区五万人的水师呢?”
焦德本说:“刺史大人,前几任刺史的策略都是招募数量众多的陆军,边境上设防,如果海盗或者其他国家的水师登陆,就都有军队抵御!”
苏卫闻言差点气笑了,这什么策略?
分兵把守?
这样六十五万陆军虽然不少,但是这么分兵把守的话,也是不够用的!
而敌人只要集中兵力,就能轻易的登陆!
不过这都是前几任刺史的做法,焦德本也无法改变,苏卫也不好在下属面前说前任的不是。
再看了一下这六十五万陆军的编制后,苏卫就知道焦德本所言不虚了。
这六十五万军队,被分成了六十五部分,每一万部队配一名统领。
这六十五个统领,都归刺史府直接掌管。
这么做也是因为沿海线太长,如果编成十万人一支部队,那么根本来不及反应的。
所以只能是编成一万人的小编制部队。
苏卫让江力带一百人马,先把自己的家人从平州接过来,现在太叔白不是平州刺史了,苏卫不太放心新的刺史会不会好好照顾他的家人。
接着苏卫找来了刺史长史伍子平和陶潜明。
“现在我们的刺史府还有多少钱?”
伍子平说:“还有十万两银子。”
这么少!
这么点钱,才能买几艘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