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的女人>139 张颌和他相关的女人(下)

马谡依傍险要的南山扎寨,没有下山占据城池。

张郃断绝了他取水的道路,然後发起进攻,大败马谡。这就是著名的“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许多地方戏都会演这一出。

南安、天水、安定各郡反叛魏国响应诸葛亮,张郃领兵平定了这几处地方。

曹叡(

ui)下诏说:“贼寇诸葛亮率领巴、蜀的乌合之众,遇上了猛虎一样的我军将士。将军你披肩甲、执利器,攻无不克,朕要嘉奖你的大功,增加你的食邑一千户,连同一千的赏赐共计四千三百户。”

诸葛亮那边斩马谡,曹叡这边赏张郃。

实际上,史书中有一项赏赐没有记载,就是,从三处掳来的少女,分赏给张郃的部下将官,将官们选最为好看的,回赠给张郃。

张郃笑纳三名为近侍,其中有一个给他生了一个男孩,正史对此没有记载。

…………

当时司马懿在荆州治理水军,打算沿着沔水进入长江讨伐东吴,曹叡下诏命令张郃统帅关中的部队接受司马懿的指挥。

张郃到达荆州时,正赶上冬季水浅,大船不能行进,于是回师方城驻扎。公元229年(太和三年),诸葛亮再次出祁山,对陈仓发动猛烈进攻。

曹叡派驿马召张郃到京师,还亲自到河南县城,设置酒宴为张郃送行。

曹叡派遣三万士兵以及武卫、虎贲两营的勇士护卫张郃,还问张郃:“等将军到了前线,诸葛亮会不会已经占领了陈仓?”

张郃知道诸葛亮孤军深入,不会携带太多的粮草,不能久攻,就回答说:“估计臣还没到前线诸葛亮就已经撤走了。臣屈指计算,诸葛亮的粮草支撑不了十天。”

张郃在这里,创造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屈指可数”。《三国志》对此有过专门的记载。

张郃昼夜行军到达南郑,诸葛亮果然撤退了。曹叡诏令张郃回师京城,任命他为征西车骑将军。

张郃用兵机变无双,懂得战术变化,擅于安营布阵,根据地形布置战略战术,没有他预料不到的情况,从诸葛亮起的蜀国大将都非常忌惮他。

张郃虽然是武将,却喜欢同儒士交往,曾经推荐同乡卑湛,说他通晓经学,品德高尚。

曹叡下诏说:“从前祭遵当将军的时候,奏请设置五经大夫,即便在军营中,也和儒士进行唱诗、投壶的游戏。现在将军您统军在外,在内还注意维护朝廷的礼仪。朕非常赞赏将军的美意,准许提拔卑湛为博士。”

那时的“博士”是官衔吆。

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诏命张郃统领众将到略阳迎击,诸葛亮退守祁山,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箭簇荼毒。别说诸葛亮没有阴招),张郃阵亡。据《魏略》记载,是司马懿强行命令张郃追击的。

朝廷赐给他壮侯的谥号,他的儿子张雄继承了他的爵位。

张郃征战多年,屡立战功,明帝分给他食邑,封他的四个儿子为列侯,赐给他的小儿子(估计就是那个近侍少女所生)关内侯的爵位。

…………

张郃降曹的历史意义:

张郃降而后袁军溃,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张郃的投降是袁军崩溃的重要原因。

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张郃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

曹操火烧乌巢之时,《郃传》说,“(袁)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曹操)营,不能下。”

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郃、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

…………

有人说,张郃之死,是司马懿的阴谋:

以往,张郃和司马懿在战略、战术上发生过分歧,这一次又是司马懿欲以全部主力增援祁山前线,而张郃建议分出前后军以防诸葛亮来袭。结果,虽然蜀军此时获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是,最终诸葛亮还是因为粮尽,无法继续作战,被迫撤退。

《三国志?张郃传》:“(张)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张)郃膝,薨(ho

g),谥曰壮侯。”

这是较正式的说法,然而却是为司马懿隐讳了部分实情。

《魏略》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司马懿)使(张)郃(追击),(张)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难道司马懿不知道这个兵法吗?还是知道,为了陷张郃于死地而故意为之呢?)宣王不听。(张)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也就是说,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最后一次争执,最终导致张郃丧失了性命。

诸葛亮以性格谨慎而闻名,很难想象在撤退中会露出破绽,或不设伏兵,任其敌军追击。张颌主张不追击,是完全合理的。但是司马懿不听,强迫张颌追击。

难道说司马懿是不知道诸葛亮的个性?还是被失败冲昏了头脑,结果在张颌面前显得有些歇斯底里的固执?这样的追击,实际上是将张郃置于必败之地,甚至是死地。

张郃对此一定有所觉悟,然而主将有强令,他


状态提示:139 张颌和他相关的女人(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