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明风八万里>第一百二十二章 越国公

这道谕旨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刘永锡早就已经不是京口镇总兵,朝廷去年就委任他为临淮镇总兵,但是率领部队离开临淮关驻地也有好几个月时间,由于朝廷并没有给刘永锡新的职衔,大家只是按照习惯称他为临淮镇总兵。

但是在这道谕旨之中张皇后依旧称刘永锡为京口镇总兵,虽然这个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但大家已经看出了张皇后与弘光小朝廷分廷抗礼的决心,所以才会不承认弘光小朝廷给刘永锡的临淮镇总兵之职而是照旧称刘永锡为京口镇总兵。

但是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个越国公的头衔,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张皇后都没有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的权力,但大家都觉得张皇后这么干完全合情合理,毕竟她已经册封过两位皇帝,现在只是随手册封个越国公又有什么关系。

只是本朝已经有过一位越国公,那就是国初死于金华八咏楼的胡大海,但胡大海这个越国公只是开国之后追赠而且由于胡大海长子为朱元璋所杀的缘故没有传袭下去,所以大家都在琢磨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并不认为国初有一位越国公,张皇后就不能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

本朝的成国公可是传袭了九世整整十二位,最后一位成国公朱纯臣更是在京师死于流贼之手,但是弘光朝廷照样册封刘孔昭为诚国公,虽然“成国公”与“诚国公”音同字不同,但是这与越国公的情形非常相近。

大家关心的反而是越国公这个爵位有什么隐含的意义在内,毕竟浙江缩写的就是“越”,这等于是把浙江全省都封给刘永锡,张皇后圣驾又正好在浙江,这个公爵的分量可比普通公爵要重得多。

而且胡大海在太祖时攻取了婺州、诸暨、处州、严州等地,跟今天张皇后阵营所据的金衢处三府几乎一致,而且更重要胡大海是在金华八咏楼为叛将所杀,而现在张皇后正好移驾金华,大家突然明白过来。

再考虑到刘永锡一路数千里护送张皇后平安南渡,以及张皇后移驾燕子矶与金华都是刘永锡当居首功,所以大家越想越明白,张皇后这是把越国公倚为长城。

正所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平时张皇后跟朱大典、张国维、童屹立说话经常自谦:“我只是妇道人家,这些事情你们跟小诚意伯商量定下来就好了!”

虽然刘永锡并不在金华,但是张皇后每次都会提起刘永锡这个名字,许多人都以为张皇后是挟刘永锡麾下的大军之势自重,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是两回事,她是真重视这位刚刚出炉的越国公。

而越国公刘永锡也确实是张皇后阵营的万里长城,而且年初他与邢夫人合流之后实力几乎倍增,麾下将兵据说有两万之众。

这次满清十数万大军南下淮扬,一路长驱直入,也只有越国公刘永锡打了几场胜仗,但由于李本深、杨承祖、刘良佐之辈相继投虏,刘永锡与邢夫人才被迫渡江,但是麾下大军实力并没受到多少损失,据说已经准备大举入浙。

考虑到刘永锡出身诚意伯府是世代忠良,而且他不但是张皇后南渡的第一功臣,几次护驾也是首功,再加上现在就是诚国公世子,没有张皇后这道谕旨也能成为世袭诚国公,现在张皇后册封刘永锡为越国公只是提前了若干年而已。

而现在张皇后阵营拥有浙中三府二十三县而且还能有机会控制更多的地盘,唯一的缺陷就是手上的兵力太少,总兵力才几千人,而真正可用的野战军更是少得可怜,所以不得不重新组建一营皇后亲军。

而刘永锡所领大军入浙之后形势就完全为之一变,根本不用看杭州人的脸色行事,因此张皇后阵营这边很快就想明白并发出一片赞好之声,甚至连史朝定这位内相都特地出来吹风:“娘娘的意思是越国公有大功于国理应重赏,但是年纪实在太轻,所以要先压一压!”

史朝定这么一说大家都已经明白过来了,张皇后的意思实在太明显了。

刘永锡现在已经是越国公了,几乎是封无可封,怎么能谈得上“年纪太轻先压一压”,毕竟本朝公爵已经是上限了,虽然也有几位异姓王,但那都是死后追封,张皇后对于越国公的厚爱可见一斑。

但也只有这么操作,才能让越国公刘永锡的上万大军真正为朝廷所用,因此朱大典、张国维、童屹立这些大臣纷纷上奏表示赞成,觉得拥戴潞王在杭州监国是下下之策,有越国公刘永锡在张皇后想在金华拥立谁就拥立谁,完全不用看外人眼色。

毕竟在东林与刘宗周眼中,潞王是奇货可居,但是有了刘永锡的全力支持,金华这边却觉得潞王浪得虚名几乎一无是处。

但是杭州这边却不这么看,他们一再表明潞王素有贤名是最佳人选,还是想把浙中这边收编过去,只是杭州这边正感觉良好的时候却是传来了最新的消息。

清军五月九日以降将张天禄、杨承祖为前驱在瓜洲渡江,在对岸的金山轻松击败江防水师郑鸿逵所部,郑鸿逵虽然凭借以火炮炮击溃军天天露布大捷,但遇上真正的清军却是一触即溃全军崩溃,清军当即占领镇江。

一听说清军已经攻占镇江,五月十日凌晨弘光帝就毫不犹豫地带着马士英、阮大铖匆忙出逃,不但没有作出任何部署,甚至没有通知朝廷其他公卿大臣。

弘光帝出逃的速度实在是让清军望尘而叹,毕竟清军前锋马队十四日才抵达南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二章 越国公--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