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小阁老>第一百零三章 打狗台湾

一旦确定椰子是屏东产的,余下的推论就十分简单了——

那些水手自打狗港出发时,会采摘一船只能存放不到十天的椰青,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安全快速的航道,并藉此频繁往来于下尾和打狗之间。

这确实是赵昊之前没想到,他一直以为,眼下大明和台湾岛没联系呢。

虽然从地图上看,台湾岛距离福建最近处只有一百五十公里。

且自古以来,台湾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国时孙权便派一万官兵登陆并宣布台湾是吴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后来隋炀帝又三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居民,并宣称台湾是大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由唐至宋,大陆沿海居民为了躲避战乱,开始迁徙入台,垦殖定居。

到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元代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的民政,中央王朝开始正式在台湾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统治。

按常识说,台湾应该早就被中国开发成编户齐民的王化之地了。

就像同为偏远海岛的琼州,从西汉时就纳入郡县,一直到本朝都在广府治下,如今已是耕地数百万亩,编户齐民近百万的正经王化之地了。

但事实与常识正相反,目前的台湾岛依然是部落民的天下,没有任何朝廷机构,也没有大规模的汉人移民……后一条是赵昊今天之前的认知,现在已经被一个椰子砸碎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大踏步的倒退,当然跟国朝太祖皇帝愚蠢到突破天际线的海禁政策,有天大的关系。洪武十七年,因为厉行海禁,明廷废除了澎湖巡检司,尽迁澎湖台湾居民返回大陆。于是汉家自唐宋时对台湾的开发毁于一旦,台湾岛重新成了土著的乐园。

这种土著,不是土客矛盾中所指的本地人,而是正儿八经的纯天然原生态那种……所以台湾在国朝,又倒退回了原始社会。

直到八年前,朝廷为了备倭才重设了澎湖巡检司。不过五年前又被海主们联手夺了回去……

大预言术告诉赵昊,等俞大猷上任后,很快又会再度夺取澎湖,重设巡检司。然而吊诡的是,明廷也好,海主们也罢,还有沿海的居民们,却对距离澎湖咫尺之遥的宝岛台湾视若无睹。

是因为闽粤土地宽满,百姓提不起兴趣吗?显然不是,土客械斗的根本原因,不就是两省地少人稀,本地人和客家人,为了争夺土地水源大打出手吗?

为了生存,不计其数的闽粤百姓,携家带口漂洋过海,下南洋去谋生。却对近在家门口的台湾岛视若不见。

结果一直等到几十年后,荷兰人殖民台湾时,和他们打交道的依然是原住民。荷兰人为了将台湾建成巴达维亚那样可以自给自足的殖民地,才开始吸引汉人到大员垦殖。后来由郑芝龙父子,开启了汉人大规模移民的时代。然后在清朝时,台湾方彻底完成了州县化……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原因一点不复杂,就是因为台湾虽然近,但从闽粤一带渡海去台湾,比去琉球或吕宋要危险得多。

首先,台湾海峡朝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开口,而且东侧有主峰高近4000米的台湾山脉,西侧是海拔近千米的福建山地。在两山夹峙下,海峡成了一个狭窄的管道,海面空气的流动被约束在这个管道里,于是产生了‘狭管效应’——不是刮东北风,便是刮西南风,而且流速加大,经常形成大风。通俗讲,就是弄堂风,只会以相反的两个方向吹,不会有别的风向。

比如冬春季节,北方冷空气一次次地南下,不管它原先是来自西北地区,吹西北风;还是来自华北地区,吹北风,当它们到了台湾海峡时,就一律遵守海峡的规矩——转为东北风,并且风力还会直接加大一到两级。

就算冷空气减弱,别处下了风,但因为狭管效应台海依然风高浪险,让帆船如何横渡?

夏季亦然,只是风改为了东南风,浪还是一样的浪。而且台风还多,简直浪到天上去了。

但风还不是最主要的困难,毕竟中式蓬帆是可以借直角来风行进的,还难不倒经验丰富的船员。

最主要的困难来自于澎湖海沟和所谓的‘云章隆起’。前者是一条位于台湾岛和澎湖群岛之间,又深又长的海沟,最深处超过两百米。后者则是一条又高又长的海棚,距离海面仅三四十米。

澎湖海沟自南往北逐渐升高。在其末端与云章隆起相遇,云章隆起末端又再次陷入凹陷,结果把洋流硬生生逼成了‘s’形。是以在靠近台湾这一侧的一百余里宽的海面上,海象极其恶劣。湍急莫测的海流,加上肆虐不停的狂风,不知吞噬了多少过境的船只。

哪怕后来大规模移民时,都‘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过番剩一半,过台湾冇得看’的俗谚,可见在风帆时代横渡澎湖水道,是多么的危险。与其冒这么大的险,为何不南下去路途稍远,但安全许多的吕宋讨生活呢?

是西班牙殖民者自万历三十一年起,短短六十年内,三次排华大屠杀,让去吕宋的风险暴增。荷兰人又找到了通往台湾的安全航道,台湾这才成为闽粤土客百姓迁徙的首选之地。

~~

回到之前关于椰子的推论上,如果那些水手像别人一样,视澎湖水道为天堑的话,是绝对不会如此托大的——在海上一旦遇到风浪,满船的椰子会滚得到处都是,甚至伤到船员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三章 打狗台湾--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