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显明爽朗笑起来,“志远你还是太年轻,这是有故事的”。
1971年,苏市大批在校学生响应号召到江北插队下乡,绝大部分去了通城,只有胡显明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去更远的漂城。
十年后,这批学生有的通过高考离开了江北,有的通过知青返城政策回到苏市。
读大学的有不少师范生,毕业后又选择回到了通城,这些人成了通城教育的骨干力量,自此开枝散叶,培养出一茬又一茬优秀教师,业内戏称为“知青系”,不断拔高通城的教育质量。
顾志远听得心驰神往,忍不住问,“四叔,明明那些知青已经离开了通城,为什么又选择回去?”
胡显明答道,“一是毕业了都有了教师编制,二是对通城有感情,就像我一样,对漂城同样有着深厚感情”。
漂城是胡显明的第二故乡,如果有同等的条件,他也会选择留在漂城。
顾志远似是而非地点点头。
现在通城教育界的几个泰斗人物正是当年从苏市插队过去的,跟胡显明是同学。
顾志远慢慢领会到胡显明的意图,惊喜地问,“四叔,你是不是想带我去通城?”
正是。
二日后,胡显明亲自驾车,载着顾志远和顾母,到通城寻访故友。
一路上,偷瞄着母亲嘴角遮不住的笑意,顾志远有几分新奇,也有几分愧疚,自己平时陪母亲的时间太少了。
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胡显明开车走的路越走越窄,顾志远忍不住问,“四叔,不是去教育局吗,怎么走到乡下了?”
胡显明笑答,“田园深处有人家”。
入冬后的乡间,除了沿路的常青树外,满眼一片萧条,空旷的田野中横亘着数根电线杆。
车子在一家农户门口停下,透过车窗,顾志远看到已经有几辆轿车停住前面,而且看车标都价格不菲。
三个跟胡显明年龄相仿的中年人从屋里迎上来,欢喜叫道,“显明,就等你了!”
胡显明一一和三人拥抱,然后介绍顾志远母亲,“这是我跟你们提过的秀华姐!”
三人都很客气地跟志远母亲握手。
又介绍顾志远,“这就是顾志远,秀华姐的儿子,苏市旭东学校创始人”。
一丝不解从顾志远心上一闪而过,胡显明向他介绍眼前的三人,“这都是我的老同学,教育局赵局长、通城中学王校长、通城教师进修学校杨校长”。
顾志远连忙诚惶诚恐跟眼前三人握手致意,都是业界大佬啊!
进到屋里,布置却很简朴,在顾志远看来似曾相识。
赵局长笑着问胡显明,“显明,今天选的这个地还满意吧?”
胡显明前后左右看看,频频点头,“有那么点意思,不错不错!”
顾志远突然恍然大悟,这屋子、这陈设,和漂城的顾家老宅有几分相似,莫非四叔是特地来忆苦思甜?
几个人坐下来嗑瓜子聊天,农户家端上茶水,茶杯上的茶垢厚厚一层,胡显明他们却一点不在意,端起来就喝。
聊的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每个人说各自插队时遇到的趣事,胡显明说得最多的是秀华姐,尤其是喂猪的那一段回忆得声情并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顾志远第一次听到这样的故事,几乎呆住了,他从小到大从没听母亲说过这些事。
母亲静静坐着,脸上挂着笑,当胡显明说到精彩处,更是笑得眯起了双眼。
到了正午,饭菜端上桌,主人家招呼道,“各位贵客,吃饭了!”
胡显明请志远母亲上座,志远母亲一个劲推辞。
胡显明说道,“秀华姐,想当年在十八团都是你照顾我,今天也让我照顾你一次”,不由分说把顾母拉到上席坐下。
王校长指着桌上的菜介绍道,“秀华姐、显明,这里是正宗的土家菜,家养的土鸡汤、河里捞的鱼虾、自家地里种的蔬菜”。
胡显明指着一盆饭说,“我对这小米饭有特别的感情,刚到顾家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吃米饭,连顾老爷子都把饭省给我吃,唉……”
想到爷爷已不在人世,顾志远也是心里一阵难受。
“吃饭,吃饭”,赵局长主动站起来要给大家盛汤。
胡显明一使眼色,“志远,你不是有事相求各位前辈吗,还不表现一下?”
“哦对对”,顾志远连忙站起来抢过赵局长手里的汤勺,给在座的人盛了一碗鸡汤。
赵局长喝口鸡汤,咂咂有味,对顾志远说道,“小顾,我们和你四叔有着过硬的交情,你有什么困难尽管说”。
顾志远开心不已,马上开口相求,能不能在师资力量上援助一点?
赵局长和两个校长对视了一下,然后说道,“我们的老师都是有公办编制的,调动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过你学校的老师我们可以帮着培训,经过通城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过的教师,最后都是特级”。
至于培训方式,杨校长说了两种,一种是委培,把旭东学校的教师队伍放到通城,集中脱产学习,另一种是聘请通城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师进驻旭东学校,定点培训。
胡显明笑眯眯地插话,“老杨,一说起工作来你就刹不住车,先吃饭,吃完饭小顾再慢慢跟你们请教”。
杨校长被胡显明揶揄一番,也不恼,笑呵呵地端起碗来吃饭。
这一顿农家乐饭菜吃得很香,顾志远居然吃出了家乡的味道。
吃完饭,顾志远和三位业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