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显然还达不到城里的结婚条件,但是“老三件”却也慢慢变成了刚需,就算条件差点的凑不齐三件,最少也得准备两件男方才好意思提结婚的事。
亮子大哥前两年才结的婚,那时候不光把家里的家底都花光了,还借了不少外债。
两个儿子离得近,到了亮子这儿,家里就是想凑都凑不出钱来了,所以婚事也只能往后拖。
家里指望不上,亮子自己也费上了心,他们这几个人就是半大小子的时候在村里耍耍混,太出格的事儿还真没干过。
李建宁虽说不是上学的料子,但他是王月娥的心头肉,王月娥一心供小儿子上学,李建宁在县城上了三年高中,认识了不少人,也把县城混熟了,他说要在外面做大事,平常总也不回村,反正混了两年多每次回家都要跟王月娥要钱,儿子要干大事,王月娥自然是大力支持,每次要多少给多少,就算从来没有见过回头钱,王月娥也从来不追问。
李建宁这一次回来也算得上是衣锦还乡了,亮子琢磨着是不是也能跟三哥出去干点啥儿,他要求不高,能挣够结婚的钱就行,亮子心里打定了主意,三哥交代的事儿他一定得办,不光办还得要办好。
几个人都存了差不多的心思,回到家里把家里能动员的人都动员上了,亮子家里奶奶还挺壮实加上亮子娘和嫂子老中青三代妇女都在忙着打听消息。
李建宁看着是出息了,亮子家里人也都指着李建宁能拉亮子一把,他奶奶和娘自然就不用说了,就连他嫂子都很上心,家里还没分家呢,如果亮子结婚又掏几个大窟窿,以后还是得家里还,要是亮子自己能把结婚的钱凑出来,家里不遭难了,那以后分家的时候她还能多分上点儿,最起码不用分窟窿。
人多力量大,过了两天,亮子又去找李建宁的时候,就给他带去了一个消息
李建宁听到亮子打听来的信,沉默了几分钟,如果是不认识的人,他自然要去打听打听那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有几分把握就能去堵人,但是这个人李建宁如果要下手还得好好思量一番。
除了这事儿,亮子还把他从家里听来的一些关于苏玉兰的事儿也跟李建宁提了一下,三哥都说了让看着李晓梅,李晓梅跟苏玉兰整天呆在一起,亮子觉得二嫂的事儿还是有必要都三哥说一下。
那个事儿还需要再打听确认下,但是二嫂这儿发生的事儿村里人都知道,二嫂能不能挣钱这事儿李建宁并不关心,但是傻奎那个傻大个竟然想娶他二嫂?这他妈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啊,一个傻子要娶了二嫂,那他以后咋称呼傻奎,叫二哥?那不得被人笑话死!
第二天李建宁就走了,他走的时候跟王月娥说出去两天就回来,干啥去?王月娥从来不问,李建宁也不从来都不说。
其他几个兄弟打听出来的消息跟亮子都差不了多少,外村人虽然有在村里路过的,但是没有长时间逗留那就没有下手的可能,就只有这个高敏辉在事发前两天在村里呆的时间长,而且之后再也没有在村里出现过,但是偏偏这个高敏辉是大哥的大舅子,他奶奶的,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李建宁早直接找过去揍他一顿了。
如果是直系的亲属关系,李建宁还没什么顾忌,可是这种姻亲关系,搞不好的话,李建宁怕影响大哥大嫂的关系。
这事如果放到两年前,李建宁根本不会考虑这么多,但是这两年在外面经历了一些事,让李建宁成熟了许多,他以前在村里的时候是混,但是他并不傻,相反还很有头脑,要不然这两年他一个人在外面无亲无故要想混下去也不容易。
跟高敏辉虽说沾亲带故,但是这人是个什么样的人,李建宁根本就不清楚,他得先去大嫂娘家村里打听打听,如果事情真的是他干的,能跑到亲家家里去偷钱,家里肯定发生过什么事儿,这些都不难打听。
三哥这次回家,竟然一分钱没要就走了,不光没要钱,还给了她娘几十块钱,这可真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啊!
李晓梅想起昨晚她娘那神情就想笑,一大把年纪了,就跟没见过钱似的,拿着那几张大团结来来回回的看,嘴里还一直念叨着“老三孝顺,还是老三孝顺”
不就几十块钱吗?跟得了什么稀世珍宝差不多!
王月娥拿着钱翻来覆去好半天,该放哪里呢,箱子已经不安全了,炕洞倒是个保险的地方,但是炕洞保险那也是因为外面堵上了,而且封口的砖泥看上去是旧的才没引起贼的注意,如果每次都扒开放钱,那新封的洞口不就是告诉别人里面藏了东西吗?
在屋里来回踱了好几遍,王月娥一会儿瞅瞅墙缝,一会儿蹲下看看桌子底下,这屋里好像哪里都不安全,最后她把自己的棉袄脱了下来,在里面结结实实的缝了个兜把钱放进去,又把口给缝上这才消停了。
李晓梅一边蹬着缝纫机一边跟苏玉兰说着家里的事,俩人一起干活就是好,不会无聊,说的正热闹呢,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建国媳妇儿出来!”
声音听着很耳熟,苏玉兰一时没想起来是谁,以前她耳力好着呢,不说过耳不忘吧,只要是打过几次交道的,听声音还是能听出来的,现在功力大大缩水,苏玉兰把这“功劳”都归给了肚子里这个小宝,都说“一孕傻三年”,记忆力变差才符合正常规律啊。
“建国媳妇儿你给我出来!”
声音又传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