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清朝的皇帝不得不卑躬屈膝地割地赔款,与西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其实,说只有有脸面的人才要面子也不全面。
阿q就是一个没有地位,没有钱财,被未庄人拿来取笑的角色,虽然不是什么有脸面的人物,但是他就很要面子。
有人让他丢了面子,他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捞回面子。
有人打了他,他会忍受着ròu_tǐ的痛苦说道:“我就算被儿子打了。”
现在普通中国人都要面子。几个哥们儿喝酒,不论酒量大小,都要充英雄,讲义气,“哥俩好,要喝倒”,最后真的倒在了地上,别人去扶他,他还说:“别管我,我没事!不行咱哥俩再整几个?”
可话又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中国人都那么在乎面子。越王勾践就是一个。
他吃了败仗,被吴王夫差弄倒吴国做人质,虽然丢进了脸面,却不肯像项羽一样拔剑自刎,而是主动装孙子,为夫差牵马坠蹬,端茶倒水,俨然一副奴才像。
他不要面子是为了捞回面子。
他卧薪尝胆,终于用“孙子”的姿态麻痹了夫差,东山再起,最后起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汉朝的司马迁因李陵的案子被下到牢狱,虽然勉强保住了性命,但是却被施以腐刑。
对古代文人来讲,这无疑是最为严重的羞辱,颜面荡然无存。
但是他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写出一部史书而忍辱负重,终于完成了一部流传千古的《史记》。
秦末汉初的韩信,也算得上一个大气之人。他年轻的时候穷苦潦倒,在大街上受人欺负。
但他胸怀异志,甘愿忍受胯下之辱。以后投奔刘邦也成就了一番事业。
其实,有的人一时丢弃脸面,也是一种气度。
古语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也算得上一种境界。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将一相,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
蔺相如虽是文官,但地位比廉颇的高。一介武夫的廉颇很不服气,瞧不起蔺相如。
有一天两个人在一条狭窄的街道相遇,如果互不相让谁都不能通过。蔺相如没有和廉颇斗气,主动掉转车头,让廉颇先过去。
他的行动终于感动了廉颇,廉颇脱掉上衣,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上登门请罪,上演了一出传诵千年的“将相和”。邯郸那条狭窄的街道也因此被命名为“回车巷”。
最后这一段,与蔺相如的另一段“完璧归赵”的故事一起广为流传;蔺相如本人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文武双全这句成语的完美典范。
以上这些故事,早已超出世人所理解的普通“丢颜面”的范围。
有些人“自取其辱”,“甘丢颜面”,那是一种智慧。
表面上他们丢了脸面,实际上他们是衡量了“要脸面”和“丢脸面”之间的利弊得失之后,做出的一种低调的姿态。为人处事,有时候要有气宇轩昂的高调,有时候要保持谦虚的低调,问题就在于什么时候要高调,什么时候要低调。
有的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只是一味地高调,反而适得其反,被人看作是“猪脑子”。
就拿喝酒来说吧。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小酌几杯,谈天说地,交流感情,并无不可。
但是有的人总喜欢在酒桌上唱高调,比豪爽,论英雄,不醉不散,结果酩酊大醉,有时候误了大事,有时候还闹出人命;这都是“脸面”惹的祸。
林语堂在谈到面子时曾经说过:“只能给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挣,可以留。”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样的面子必须要争,什么样的面子可以丢,什么样的面子必须留,什么时候可以赏给别人脸面。只有弄懂了这些问题,才算得上有智慧的人,大勇大德之人。
九八年承德市围棋职工赛上,张游夺得了个人冠军,而且同时率医学院队夺取了团体冠军,风头一时无两。
人们大多只看到了张游的风光,通常都没想到夺冠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那次比赛,最后一轮前,夺冠无望的马少恒连续击败了小严和小姚,摩拳擦掌地要挫败张游。
张游在最后一轮比赛前,就以语言骚扰马少恒;指出马少恒最后赢了他也只能得第四名,只不过便宜了小严拿个人冠军;而马少恒如果输给他仍旧是第六名。
但是显然马少恒并不为所动,他没办法阻挡医学院队夺得个人、团体双冠,却一心一意地决意要打败张游,完成串烧医学院队的壮举。
如此,方显出他的英勇无敌。
那次还是张游最后发挥上佳,终局前以一记妙手便宜了一目,半目险胜马少恒,挫败了对方的如意算盘。
今年的职工赛,又到了第六轮,马少恒四胜一负,理论上还有夺冠希望;小蔡当然也是一样。
第三台的赵东宏与李铁如二人,情况与他们差不多。
但是四个人的所谓机会,都是需要张伟本轮能够成功阻击朱元涛,否则就不必提了。
四个人里面,马少恒和小蔡都已经提前输给朱元涛,差不多唯有盼望对方连输两轮才有望超过;所以说他们俩夺冠希望非常小。
而赵东宏与李铁如希望略大。
这个所谓希望在于,张伟本轮必须赢朱元涛;然后,二人的胜者下一轮再赢朱元涛,就可以了。
这么微妙的可能性确实也是存在的,李铁如不知道,他没有心思盘算这些;但是,赵东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