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原始文明成长记>第244章 生铁、熟铁、钢铁(求票票求订阅)

设计好了星形高炉的构造,罗冲分出一队人开始施工,庞大的高炉就建立在城内的冶炼区,单单是一个高炉的面积就占据了将近三十平米,而且主炉的高度还很高。

主炉的大小下宽上窄,建立在一个一米二高的青砖平台上,底部直径一米五,越往上越细,不算基座平台的高度,仅炉子就有五米高,从上到下分为几段,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

炉喉也就是进料口,整个炉子的进料还是从炉顶添加的,这个地方的温度很低只有200来度;炉身占据了整个炉子的一般高度,这一节大概有两米六长短,温度也是从400度增加到了800度,越往下温度就越高。

再往下就是炉腰,这一节很短,只有半米多,但也是整个炉子的一个节点,因为从炉腰往下,炉子的宽度就开始变大了,这一节的温度也达到了900到1300度。

再下面就是整个炉子的核心部分,炉腹,炉腹的体积是最大的,宽有一米六左右,比下面的基座还略宽一点,这一节的高度差不多有一米二,也是整个炉子温度最高的部位,预计温度能达到1700度左右,而且炉腹也是和蓄热室鼓风口连接的地方。

连接的方式也是直接用耐火砖直接砌筑出来的通道,虽然跟整个炉子的高度相比看起来有点低,但是根本不用操心里面的铁水会从鼓风口流出去,因为炉腹才是整个炉子温度最高,也就是铁矿发生反应的地方,在此之前,这些投进炉内的材料还都是固体形态。

等它们完全反应,到铁矿融化成铁水的时候,因为金属的质量较重的原因,铁水会自动下降到下面储存铁水的炉缸位置,而那些矿渣和木炭则会变成液态的矿渣漂浮在铁水的表面,一起进入炉缸。

最后到了出铁的时候,由炉子两侧的两个口子排出成品,左面最低的口子流出铁水,右面略高一些的口子排放液态矿渣,这样最终得到的就是生铁铁水。

生铁和钢的强度是没办法相比的,但它同样有自己的特性,生铁性脆,和高锡青铜一样,很容易断裂,但是生铁却很适合铸造东西,比如铁锅、铁盆之类的器皿。天界美食大亨

后来有了钢材之后,那些刀匠就开始用熟铁制作刀身,然后在刀刃的部位包钢,经过锻打成型之后,这样的武器就能兼顾良好的韧性和锋利度,又不会轻易折断,我们经常说的‘好钢就要用在刀刃上’,也是由此而来。

另外,在钢铁制造工艺的演化史上,到了后来的隋唐之初‘灌钢法’的出现,才把钢铁的生产才从撞大运模式中稳定下来,人们才有了稳定的钢材获取方式,而这个灌钢法之中,又要用到大量的熟铁。

钢材的生产过程,无非就是让铁水得到适量的碳,以此蜕变成钢材,在炒钢法十分不稳定的情况下,又有人想到了换一种添加物,把铁矿粉直接换成了熟铁。

前面已经说了,熟铁其实就是含碳量超标的废钢,那么直接在生铁铁水中加入熟铁,使生铁从熟铁中获取一定量的碳,而熟铁经过和生铁的融合,自身的碳含量就匀给了生铁一部分。

这样一来,生铁加碳变成了钢,熟铁脱碳也变成了钢,两相融合,最后得到的就全是钢了,不得不说,想出这个办法的人是一个天才。

灌钢法虽然还是没有给出具体的添加比例,但是却更好推算了,就算用一比一的比例,也肯定能生产出钢材,无非就是钢材的好坏不同而已,但那也是钢啊,这点必须承认。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灌钢法的时候,因为要把固态的熟铁融入到生铁铁水中,所以肯定不能直接往里面加大块的熟铁铁锭,最好的办法是先将熟铁砸成薄铁片,然后均匀的投入生铁铁水中,使其能够快速融化,和生铁融为一体。

这一方面,明代最为擅长,那个时候的工匠大多直接把熟铁加工成铁丝,然后用来当作灌钢法的熟铁原料,这样熟铁融化的更均匀,也更快速,明朝钢材的质量好,所以他们才能发明出更好的火器,这和掌握更优质的材料有很大的关系。


状态提示:第244章 生铁、熟铁、钢铁(求票票求订阅)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