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洛阳,太常刘焉的一处府邸之中,他正和一位文士装扮的中年男子商讨着一些事情。刘焉为汉鲁恭王之后裔,年轻时在州郡任职,因为宗室身份而被授予郎中一职,后因师祝恬去世而离职。在阳城山,讲学教授。有被推举为贤良方正,被司徒府征辟,先后出任雒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等官。因为刘焉为人圆滑,处事老道,在宦官势力与何进争锋的洛阳,刘焉两面不得罪,让他年前被授予太常官职,成为名义上的九卿之首。
而此时能与刘焉谈笑风生之人,自然也不是什么凡夫俗子。此人名叫董扶,乃名儒杨厚的弟子,是此时有名的经学和谶纬大家,如今被何进举荐而拜为侍中。
刘焉早年担任过南阳太守,而南阳作为东汉的帝乡,一直盘踞着强大的世族,刘焉到任后也不求从他们手中收回权利,只是广交各方名士,光风霁月,好不快活。董扶正是这时候与他相识,刘焉对于这位声名渐起的名士很是赏识,而董扶也看中刘焉的身份海自此成为良友。
而刘焉因为不与当地世家争权,整个南阳郡竟然维持了表面上的国泰民安,几年后就升官调到京城担任宗正,一下子成为了朝廷的中央大员之一。董扶进京为官后,自然与他重新取得联系,此时两人上朝回来,董扶就来到刘焉府上拜访。
”大人可曾留意到近期洛阳城中太平道的人似乎有什么异常?“董扶向刘焉问道。
刘焉听闻,先是命令所有的下人都退下,然后他领着董扶向书房走去。进了书房后两人各自就坐,刘焉问道:“茂安可是发现了什么?”
“大人可还记得扶曾经说过,大汉朝在今年将有一个大劫。此劫起于草莽,却能撼动煌煌大汉,我推测此劫应该就应在太平道。”董扶说道。
”记得,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依茂安的建议,本官当如何行事?“刘焉虽然心惊,但还是镇住了心神,不过他没想到的不是马上去向朝廷汇报,反而向董扶问计。
“那就要看大人是想做文王还是光武?”文王是三皇以来天下名臣的典范,而光武帝刘秀则是实现了大汉朝的光武中心。两人一人为臣,一人为君,董扶此时这么问,可见二人关系的亲密,也主要是因为刘焉作为宗亲,本身就拥有帝位的继承权。
刘焉看了向四周,虽然书房的门窗全部关上了,外面也有一直跟随自己的部将高沛守卫在门口,但是他们谈论的毕竟不是小事,所以他还是下意识的看了看。然后他向董扶说道:“此二者当何为?”
”若大人欲为文王,自然是辅助朝廷度过此次大劫,然后借军功夺取大权,将宦官势力驱逐出朝堂。如今陛下虽然年不过三十出头,但是下官随侍左右,感觉到陛下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等陛下宾天,大人辅佐少弟,自然可成文王之事。“董扶缓缓说道。
“若不然呢?”出于这时候含蓄的习惯,刘焉并没有直接说希望是第二个选择。
“那可以学习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大人可请求外调为官,不断积攒实力。据某推算,大汉朝经历这一次劫难,虽不至于崩溃,但气数大伤,接下来的几年天机紊乱,群雄并起追逐那可能的至尊之位。大人即为汉室宗亲,有大汉气数加持,自然比别人会更有优势。“董扶作为朝廷官员,此时谈到这种接近谋反的事情,却丝毫不觉得不妥,可见此时的汉室虽然还有很多铁杆忠臣,但野心家也开始层出不穷。
刘焉想了想,并没有立马回复董扶,而董扶也不急,经过这么多年的了解,他知道刘焉素有大志。当初在南阳时虽然不去争权夺利,但是因为与各个世家关系良好,一旦有事发生时,各方都会看在他作为郡守的面子上给与一定支持,不向有的郡守到了南阳就被彻底架空。
等了大概有一刻钟的样子,刘焉向董扶说道:“此事先不急,不过依茂安的意见,对于近期太平道的事情,咱们是否就静观其变?”
”对于京都以外的太平道而言,自然是任他行事,咱们坐等即可。不过洛阳乃是大汉帝都,不能落于贼人手中,所以大人还需派人注意京都中的太平道教徒,防止他们里应外合。否则一旦京城落入太平道手中,大人也会成为刀俎鱼肉,不得自由。“董扶答道。
“不错,那本官当通知司隶校尉,让他们抓捕在京的太平道大小头目。“刘焉当即说道。
“大人别急,此事不需要通知司隶校尉府,只需要大人派遣一些信得过的手下,让他们跟踪关注京城内太平道的主事者,然后悄悄抓捕即可。这既是为了不打草惊蛇,让太平道顺其自然,二来大人派人抓住了对方,朝廷自然也会将功劳记在大人身上,如此可谓一举双得。”董扶解释道。
”茂安大才,不知可愿辅助于我,日后当许公以三公九卿之位!“刘焉站起来向董扶拱手一拜说道。
”故所愿也,不干请尔。扶拜见主公!“董扶听闻,猜到了刘焉心中的打算,心中大喜,连忙跪下向刘焉行了一个大礼。
“哈哈,有茂安相助,吾心甚慰。”刘焉将董扶拉起来,大笑着说道。刘焉本就喜欢结交名士,特别是黄老等道教之士,而董扶既是名士,虽然出自儒门,确喜好玄学,正好符合刘焉的喜好。现在又觉得董扶还擅长谋略,在刘焉心中,董扶也许就是自己的留侯。
为了避免引起旁人的猜疑,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