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唐第一主播>第七十六章 决战
就能完成自己的指挥。

一千人到五千人的规模,需要三到五个传令兵来为其完成作战指挥意图的传达。

当规模上升到万人时,传令兵开始出现建制,指挥官将对成批的传令兵出指令。

然后由他们将具体作战命令进行传达。

此时传令机制尽管依然是: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这一模式。

但此时此一机制的基本限额已经达到最大化,再往上攀升,就要进行多级传令。

也就是命令一级接着一级的布,此时的传令效果就会出现大大的降低,甚至会出现内容上的理解障碍。

当规模上升到三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就演变成了总指挥官--传令兵--作战指挥官--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十万人左右时,传令体系演变成中枢指挥--传令兵--分级指挥--传令兵--作战指挥--传令兵--作战部队。

当规模上升到三十万人左右时,这种传令体系又加了一层甚至可以说是多层。

随着人数的增加,战场范围的扩大,距离与传令层次的多级化,使得战斗中指挥官指挥意图的贯彻能力随之而大大下降。

那个有趣的击鼓传话的游戏,就是让数十个人坐在一起,第一个人说一句话,然后传到第二个人耳中,依次传下去,传到最后一人耳中时,内容往往已经变了样。

传令系统的分级越多,效率也就越低,误解军令的机会也会随之大增。

显示在行军上还好一些,很多事情就算听不明白,也可大致猜测出指挥官的意图。

一旦在战事生期间,战场范围囊括数十上百里地,周围喊杀震天,血光遍野,各种战术选择的几率大增,猜中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可能也就大降。

反过来听错传令,误解其意的事情更是会常有生。

再考虑到指挥官由于其视野所限,收集到的信息不足,需要不停地有人向其作出汇报,其汇报系统与传令系统一样,需要层层递入,这样一来,这种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就会越降低。

尽管这时已经善于用旗语,击鼓,鸣金等多种指挥作战方式来大大提高指挥效率,但是由于其自身条件的xian zhi,只能表达出有限的含义。

主要用于事先约定好的作战计划的实现,仅能表达最简单的指挥意图,而不适用于战场突变情况下,内容更加具体的信息传递。

因此传令兵依然是冷兵器时代的主要信息传递模式,尤其是复杂信息的传递。

后世的军事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次针对性很强的数字模拟演算。

即冷兵器时代的大规模会战,以五万人为基础,人数每上升一倍,战场范围随之扩大一倍,其指挥效率就要下降两倍。

人数上升到十五万人以上,信息的接收与命令的传达就会形成两个单独的时间区域,他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会进一步加深这种指挥上的效率低级化。

而并非简单的相加。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有多一两个指挥官在后面起着起哄架秧子的热闹,指挥官作战意图的全面贯彻就彻底成了一句空谈。

到时就真正是神经反应缓慢的巨人,被一个年轻力壮的小矮子尽情调戏,直至da dao在地的结果。

因此很多人认为,封建时代的冷兵器作战,即便是再天才的指挥官,其真正有效的指挥半径亦只有身边的五十米范围,离此距离越远,指挥官的指挥能力就越是下降,指挥效果就愈是不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人数较少的精兵战胜人数较多的杂兵,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对李行周来说,他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对方的传令体系效率到底如何,当两支部队的指挥官同时对自己的部队下达命令时,谁能率先执行指挥官作战意图,谁就离胜利更近一些。

而对李行周来说,他关心的已不是自己的部队执行效率是否比对方更快,而是比对方快多少。

从中军大帐的传令兵飞马离开开始,到各部队行动展开,用了差不多一刻度时间。

沙漏上的有十二个大刻度,代表十二个时辰,每个大刻度上还有十个小刻度,因此一个小刻度相当于十二分钟。

这相比左翊卫不到三分钟的传令效率,相差了太多太多。

十分钟,将近十分钟的时间差,也就是说,战场之上如果双方同时下达作战命令,那么李行周的部队将比对方早十分钟做出反应。

考虑到指挥官的信息反馈系统同样如此,那么这份时间差还要继续增加,可达到二十分钟,而这还是对方十万人的传令效率。

这其中不仅有兵员数量原因,也有兵员质素原因。

得到这份答案后,李行周立刻转身离开,对李白狮道。

“写封军报给大营。”

“就说让张弼率领鹰扬卫,慕容顺率领飞熊卫,从左右两翼部队立刻向两侧延伸,横向覆盖全部战场,骑兵全部后移至后方,给大家时间,后日决战,我左翊卫打头阵。”

王行衍有些担心。

“我们打头阵吗?”

李行周想了想,认真回答道:“打!”

......

回到自己的营地,李行周继续观察对手动作。

王难得急急而来:

“报!薛元帅大军已全面到达,战场清理依然继续,前方战场已清理完毕,目前正在安营扎寨!”

“看见了。”

李行周懒洋洋地回答。

“集中全力打扫前方战场,第一时间建立


状态提示:第七十六章 决战--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