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这个年代枪弹的通用性很差,步枪、轻机枪、重机枪的子弹哪怕完全一样,也往往由于供弹方式不同而不能通用。为了保证机枪的火力,兵工厂不得不抽出人手将步枪子弹一个个安到打空了的弹匣和弹链里,为此耗费的人工居然比复装子弹还多......
无奈之下胡卫东只得要求机枪手们尽量节约,能够短点射的,就不要玩长点射。另外,那些基本上用不到二十响连射功能的基层指挥员,也只能眼馋地看着手枪队员与突击队员(武器为花机关一支、单发手枪一支和一把大刀,花机关的弹匣与二十响可以通用。)们独吞了所有的原装毛瑟手枪弹......
不管怎么样,子弹能够复装总不是什么坏事,再加上缴获的设备与材料又有不少的富余,而且当初红军主力离开后留下打游击、而且幸存下来的十几个原官田兵工厂技工陆续来投,令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大大增强,于是胡卫东便在刺刀与复装子弹之外,又很快开发了几样生产工艺较为简单的新产品,即木柄手榴弹、爆破筒、迫击炮弹和地雷......
木柄手榴弹的结构与抗战期间最常用的巩造手榴弹类似,威力则因为以便宜的硝铵炸药为主药而稍稍逊色,但因为胡卫东的极端重视(他甚至将十分珍贵的怀表交给兵工厂用于测试,)和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管理制度,兵工厂所造的手榴弹质量一直十分可靠,其导火索的引爆时间误差不超过0.2秒(2.8秒-3.2秒),使得士兵投掷时可以大胆地等待两三秒再掷出,令手榴弹尽可能地在空中爆炸,大大增强了对敌军的杀伤力,实战中反而比巩造、晋造的手榴弹表现更好,日后主药改为tnt等威力更大的猛炸药之后,优势就更大了。试验成功后,胡卫东取主席的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其命名为“星火”式手榴弹......
爆破筒在后世基本上是被淘汰了,但直到抗美援朝期间,这都是一种很实用的武器。在设计思路上,胡卫东借鉴了抗战时期日军所用的九八式爆破筒,不但可以由爆破手使用,而且可以当成60迫击炮的炮弹来用(为了增加威力,甚至可以外挂手榴弹、乃至爆破筒,杀伤力十分惊人,只是射程和精度坑爹了点,但对付密集冲锋的敌群和躲在工事里的敌人却有奇效。),装药3公斤,外壳为全钢结构,爆炸威力比75炮弹还大,只是由于钢材不足,暂时还不能大量生产......
迫击炮弹技术含量与材料需求都不高,以兵工厂的的人才设备加之胡卫东的指导,造出来并不难,只是生产速度就令人蛋疼了,但是胡卫东对一门迫击炮进行的平射改造,还是令刘海赞叹不已。有了平射炮,民兵连以后攻坚的时候难度就小多了,而且民兵连的炮兵除了常规的迫击炮弹之外,还有比普通迫击炮弹威力更大的爆破筒可用呢,理论上来说,只要不是能防重炮的钢筋混凝土永固工事,民兵连都可以轻易摧毁......
地雷的制造就更简单了,只要有足够的材料,甚至手工作坊也可以大量生产,不过胡卫东却并没有要兵工厂生产多少,因为部队现在是以进攻为主,何况还有以手榴弹、爆破筒乃至步枪子弹临时制成的各种诡雷可用。但为了尽早开始技术储备,兵工厂所产地雷的门类却很齐全,什么绊雷、踏雷、反工兵雷、反坦克(车辆)雷、延时雷、石雷(包括以瓷罐等各种民用容器作为外壳的土地雷,胡卫东自己不会怎么用,只是提早为日后的根据地武装做个示范而已。)是应有尽有......…。
到了35年1月下旬,民兵连已经控制了兴国县内超过八成的乡村与接近三成的城镇,辖下人口6万多人,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并从控制的村镇以及救出的矿工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兵员。更重要的是,数十名侥幸逃过敌人捕杀隐藏到各个村子里的红军战士和党团员陆续来投,对于手头人才奇缺的胡卫东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正是有了这些骨干的加入,加之缴获到的海量武器弹药,胡卫东的部队虽然疯狂扩编,战斗力却不降反增,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从原来的一个连变成了一个团.....
依靠历次战斗的缴获,这时的民兵团已经拥有1236支步枪(其中包括汉阳造88式在内的7.92口径德系步枪1184支),3挺重机枪,10挺轻机枪,22支冲锋枪、99支二十响,104支单发手枪。步机枪弹合计5万多发、手枪弹1万多发、手榴弹一百多颗、刺刀356把,在编2549人,另有156个正在恢复的伤兵和127个还需思想教育的俘虏。而兵工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干部职工合计132人......
虽然胡卫东一直没有亮出红军的旗号,但兴国县的土地事实上已经几乎都被占光了,若县城里的那些老爷们还没察觉,他们也未免太迟钝了。但即使如此,胡卫东的韬光养晦还是收到了效果,以为民兵团只是一支土匪武装而且人数有限的国军保安旅长担心别动队的支队长趁机把自己彻底架空,只肯给派出一个团跟着他下乡剿匪,那个支队长虽然有些不满,但他以为手下有四百多个训练有素而且装备精良的别动队员,以及一个保安团千余人,再加强些冲锋枪、机枪和迫击炮,战斗力比正规军的一个团都强,就算那支土匪再怎么厉害,应该也可以轻松搞定。
但是,民兵团控制范围的扩大,不光代表着收入与兵源的增加,也意味着情报网络更大更密,尤其是如今民兵团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