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人弓弩甚是古怪,诸君以为此等吴弓有何妙处?”
“淳于君擅射,可以一试。”
驻扎廩延的卫国君臣,此刻对进献而来的奇葩弓箭都是非常感兴趣。瓦邑尉在卫国内部评价比较高,军事上的事情,只要开口就很有说服力。
能让瓦邑尉专门进献一把弓过来,说明这个弓,肯定有独到之处。
得了君命,一个身材高大,双臂舒展的壮士出列,行礼之后,便从卫侯那里接过弓箭。
略作观察,此人手指勾了一下弓弦,愣道:“这是何物所制?非综非丝非麻非革。”
弓弦就很古怪,弓身更是显得奇葩,并非是一个整体的样子。
拇指扣住弓弦,用力拉了拉,弓力相当的足,不是极品神器,但也不是蹩脚货。
“好弓。”
赞了一声,搭上一支没有箭头的鹰羽箭,顿时摩挲出了其中的不同之处。
眼前一亮很是喜悦,当下此人便道:“诚如瓦邑尉所言,善射者,可为神射者!”
嘭!
一箭射出,“叮”的一声,居然中了廊柱下的青铜吊灯灯盏。
“好兵器!”
“淳于卿以为,若有几何,可使全军振奋?”
“君上,以臣所见,若是人人带弓,自是威力无比。”
“人人带弓,力有未逮。”
真要是人人带弓,以卫国的国力,那是根本没戏的。
不过卫侯倒也不觉得自卑,反正晋国也玩不起,连秦国、齐国这种弓矢制作有优势的国家,也是装备不齐。
能装备几个方阵,就已经是很好了。
“若有一万张弓……”
淳于君想了想了,说了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卫国前线的主力部队,也就是三四万,来一万张弓,不给主力部队,给预备队,那也是不错的。
手中的弓箭训练起来有大优势,这种犬牙交错的局面,弓弩是必不可少的,一天的箭矢消耗量,不管是敌人郑国还是卫国自己,都是海量。
十几年前,两国偶有摩擦,主力还是战车。
但自从耕地越来越广,人口越来越多之后,战车更多时候充当的只是中坚屏障。
留给战车驰骋的环境越来越少,一条壕沟就能解决的事情。
而两次逼阳之战,不管是冬季的冰雪之墙,还是入夏的逼阳城二环水陆交通,都让人大开眼界。
子橐蜚攒了那么多年的战车,就是个摆设,最终还是要看重步兵的发挥。
然而弱势一方的逼阳国,通过疯狂地砸钱,依托防御工事,轻轻松松地就把宋国部队怼了回去。
而且化被动为主动,只要宋国出现失误,背靠庞大防御体系的逼阳守军,就主动出击,抓住一瞬间的战机。
宋国联军中的戴国部队,就是这样被吃掉的。
整整三万,战后归来的,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
列国观察员对第二次逼阳之战的印象,最深刻的就三点。
一是防御工事居然还能这么玩,当然诸侯们能这样玩的很少,但减配一下,还是没问题的。
二是扼杀了战车的发挥之后,大国战力直接去了一半,最终考验的,还是步兵发挥。
三是逼阳城守军无所不用其极,尤其是在远程兵器上,开发出了大量让人脑海中不可磨灭的武器装备,但传统箭矢的使用量,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卫国内部也是有统计的,第二次逼阳之战中,逼阳城守军,一天箭矢消耗量,少则一万,多则两万,每天都有大量损毁的弓弩。
但当时的逼阳城有钱,不但有钱,还有生产加工的能力,前线消耗多少箭矢,后方都能供应上。
不但城内有工坊,通过邗沟,源源不断往北运输箭矢的舟船,也是络绎不绝。
卫国除非要打保家卫国战争,否则是如何都压榨不出这样的产能运力来。
讲白了,卫国可能整体上来说比逼阳城有钱,但像逼阳城那样的用法,想都不用想。
第二次逼阳之战,像李解那样大摇大摆敲诈勒索列国商人的,独此一份。
卫国做不到逼阳城那种程度,又不能像李解那样毫无顾忌,那么还是老办法,防御工事上减配,生产效率上,也可以减配。
对外赎买鹰羽箭,反而成了相对比较划算的一件事情。
虽说也担心淮中城会不会突然涨价,但因为卫侯有个门路,有人作保,可以帮忙稳住价格,这才大大方方地通过商队,从淮中城运输武器装备。
“一万张弓!”
“淳于君,此弓做工精妙,只怕价格不菲。”
“诸君,此弓精妙之处,吾已知晓。只是,若士卒训练射术,以此弓为主,目力所及,发箭必至!”
淳于君和瓦邑尉一样,是站在专业的角度来看问题,至于说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不是他的事情。
国君和大臣,才是解决这个办法的负责人。
“淳于济长于治军,君上,臣以为,当询价淮中,以备不时之需。”
“臣附议。”
“臣附议。”
卫侯见大臣们想法都差不多,自己也是颇为意动,便道:“之前共氏女子为豆子所用,其中孟姜为办公室主任,虽不知职遣何为,不过既为主任,亦是有谏言之责。不若再行遣使,命行者询问孟姜,代为疏通。”
“善。”
“君上所言甚是。”
每逢这种时候,大臣们才觉得主君出卖自己的妹妹,其实是深谋远虑。
要是没有姬豆子,他们卫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