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光荣使命1937>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东北战略——梅津上任

经过一天半的扑救,东京城的明火暗火终于被扑灭了,人员伤亡也统计出来了。根据各个区上报上来的伤亡人数,不完全统计,昨天晚上的大轰炸直接造成东京市内54843人死亡,37891失踪,另外还有十几万人被烧伤呛伤。

另外东京城被损毁的十分严重,近55平方千米的地方被焚毁,主要是皇居以西的地区,东京约有四分之一被夷为平地,其中包括大面积的工业区、商业区以及住宅区。

而且这次轰炸过后,日本的军工产能下降了十分之一左右,其中军舰和战机受影响最大,设在东京的多个飞机制造厂被摧毁,多个船坞被烧成了焦炭,可以说日本这次的损失超过了此前几百年对外战争损失的总和。

11月5日,日本政府向世界各国宣布,鉴于陈锋所部对大日本帝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日本政府和大本营正式将陈氏家族所有成员以及塞北所有的军政官员列为必杀对象,将会不惜一切代价对付以上的人员,包括刺杀等非常规手段,另外大日本皇军拒绝接受支那第八战区的俘虏。

日本政府的这份声明震惊了世界,这可以说是向世界各国宣布,前天的大轰炸是陈锋所部干的,不然日本政府也不会发表这样一条不死不休的宣言。

对于东京轰炸后的悲惨景象各国都有所耳闻,都震惊于陈锋所部的强势和大胆,当然也有一些国家的人对于陈锋所部如此不顾及平民的行为很是不屑,其中尤以英国人叫嚣的最为大声,英国的官方媒体上竟然出现了谴责抨击陈锋的文章。

对此陈锋并不在意,反正他和日本人早已经是不死不休了,彼此之间早就没有皮面了,何来留情的说法。至于英国人的叫嚣陈锋更是不在意,跳梁小丑而已,那些盎格鲁的大爷们显然忘了德国人的轰炸机群是怎么轰炸他们的。

11月6日上午。北方空军总司令刘倪佳在归绥召开记者招待会,会上刘倪佳向所有的记者证实,11月3日轰炸东京的正是第八战区的空军部队,此次大轰炸北方空军一共出动了340架战机,在取得辉煌的战果的同时,自身损失却非常小,一共才被击落3架战机,被击伤12架,无一人伤亡。

另外鉴于日本政府和军人对东北的中国老百姓正在实施有计划有预谋的屠杀,我战区多次抗议无效。经战区长官部商议之后决定对日本政府进行惩罚性进攻。

同时刘倪佳还宣布类似于这样的大轰炸将会常态化。所谓的常态化就是北方空军的轰炸机会经常性的光顾日本。而且轰炸的目标也不仅仅只局限于东京,日本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将成为中国空军的打击目标,直到日本政府投降为止。

大轰炸在中日两国以及国际上所产生的影响是空前的,首先这是自31年日本关东军入侵中国以来。日本本土首次遭到进攻,意义非同一般。其次是这次轰炸所造成的损失也是空前的,直接死亡的日本人就高达数万人,伤者十几万,另外还有近百万人无家可归。另外这次大轰炸陈锋所部表现出来的惊人战力让所有人都感到心惊,美苏英等国的政府高层对于陈锋所部的战斗力都进行了重新评估。

同时这次大轰炸也让世界各国惊惧陈锋所部的战机性能空前的强悍,根据日军特高科侦查的结果表明,战机是从中国本土起飞,而不是从南洋领起飞。要知道即便是距离东京最近的中国东海岸也有足足1500公里。要是从内陆的机场起飞的话,其距离更是长达两千多公里,往返路程四千公里左右,加上长达两个小时的轰炸,可以大致估算出陈锋所部新式战机的航程在六千公里左右。

六千公里啊。这是一个虾米概念,即便是日本最先进的战机其最大航程也不过三千多公里,中国的战机竟然达到了六千多公里,这意味着从中国沿海机场起飞的战机可以对日本全境进行精准打击。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自11月3日的大轰炸之后,在仅仅一个星期之内,中国北方空军再次对日本的名古屋和港口城市横滨进行了轰炸。这次轰炸是同时进行的,尽管日本方面做了应急准备,但是依然没能够做到有效防御,两个城市被破坏的十分严重,尤其是横滨港口,几乎被摧毁。

连续三次大轰炸让日本方面极为紧张,尤其是皇宫被毁了一小半之后,裕仁天皇也坐不住了,亲自召集各部大臣进行御前会议,商讨接下来的战争。

御前会议上日本政府就眼下的国际局势进行了重新分析,认为受大轰炸的影响,中英美苏以及荷兰等国的士气必然会受到鼓舞,美英甚至还会提前发动反攻。所以沿线帝国最近要解决的事情就是解决陈锋所部,不惜一切代价。

随后日军大本营调整了作战计划,停止向美英荷等国发动进攻,而是将主力向南洋领以及中国内陆调集,日本政府和军部已经彻底认识到中国战场的重要性了,如果不能够尽早的解决中国问题,恐怕大日本帝国会一败涂地。

同时日本政府再次发布全国动员命令,此次预计征集120万新兵,将日军的总兵力扩编到470万人,以应对接下来的战争。

在御前会议结束后不久,大本营也召开了海陆军部长以及情报机关机关长一级的军事会议,久未露面的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亲自主持会议。

会议上闲院宫载仁亲王亲自作出指示,大日本帝国现在虽然在支那以及南太平洋地区同时作战,但是南太平洋地区的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四章 大东北战略——梅津上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