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以北,这一片是乌桓人的地盘,曾经强盛的大汉王朝已经大厦将倾,只等某些别有用心之人来点燃第一把火,北方的匈奴、羌、乌桓等民族已经不在把这个曾经的巨人放在眼里。
两年之后的中平元年,趁黄巾之乱,东汉朝廷无力西顾之际,羌中胡人北宫伯玉、湟中义从羌首领李文侯就会联合边章起义,声势浩大,东汉朝廷派董卓、黄甫嵩围剿,皇甫嵩借镇压黄巾起义之势,却屡战败北,终于换了张温进行招安。
丘力居之前更是联系张纯叛乱,和历史不同的是没有公开反叛,但是也差之不远,丘力居的野心却没有变,恐怕最早今年,最晚明年就有可能公开叛乱,这个和姚杰关系就很大了,一旦丘力居叛乱,绝对不会放过右北平,到时候北上围剿的很有可能是他和公孙瓒两人。
还有一个正在崛起的鲜卑,这个才是真正的大敌,如果是中原的大汉王朝已经腐朽了,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那草原上的霸主也将出现继任者,自从匈奴帝国分崩离析之后,草原上的各族谁也奈何不了谁。
乌桓、羌、扶余、高句丽以及归顺大汉的南匈奴各部都没有成为霸主的实力,而现在鲜卑人崛起,其他几个民族的势力范围被不断压缩,用不了多久鲜卑人就会对大汉构成巨大的威胁,可以说鲜卑的实力已经接近当初的匈奴帝国了,只不过影响力没有前者大,毕竟匈奴帝国的势力范围可是一直延伸到西域的。
土垠县,姚杰到来后已经进行了一次扩建,目前容纳五万人绰绰有余,姚杰带来的人大多数都在土垠,还有少部分大约两万人分散到徐无、俊靡、无终三县,土垠县扩建之后,姚杰对城墙也进行了加高,右北平这地方地广人稀,难保有敌人绕过来攻击自己的腹地,出来土垠这个郡治所之外,变化最大的就是俊靡县,俊靡县与其他三县不同,地处长城以北,是最容易遭受进攻的,所以姚杰分配了一万余人进入俊靡县,充实人口,同时将俊靡县的城墙加高为三丈半,汉代一丈为2.31厘米,三丈半就是八米多,要知道收限于科技,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城墙高度是不一样的。
随这筑城科技进步,城墙也越来越高,比如说唐时的都城长安城墙高才6米,到了明朝的南京城墙就有12米高了。一般都城的最高,别的城要比都城矮。
不过有例外,就是边关要塞,如雁门关有10米高,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边关为了防御敌人城墙一般是非常坚固的。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不一样,城的高矮也不同如十六国的夏国统万城墙高10仞,大约是8米就比那时中原的一些城墙要高了。
在古时候建造城楼是一个很巨大的工程,对于材质还有某些技术方面有很大的限制,然后对于城墙的修建就要修的很宽,从汉朝时候开始那时候的城墙就已经有12米宽了,哪怕是很宽的马车都能在上面行走,并且古时候都是人力进行建造,如果把城墙修的太高的话,可能需要巨大的人力,这样百姓们一定会怨声载道的。所以说真实情况,并不一定都是影视剧描述的那样,毕竟影视剧是需要效果的,越高大的城墙就会显得更加的巍峨。
而八米高的城墙配上长弓足以给乌桓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乌桓人是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攻城一向是他们的弱项,历史上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靠的都不是骑兵,五胡乱华胡人是劫掠了大批汉人工匠,造出了攻城武器,再加上晋军中央军主力在八王之乱中损失殆尽,剩下的都几乎没有战斗力,一触即溃,才能攻占北方。
蒙古人虽然号称骑射无敌,但是他们也是靠回回炮和其他各族仆从军组成的步兵来攻破城池,宋军在几百年来对方骑兵已经是经验丰富,想要靠骑兵打赢一心防守的宋军很难,宋军的弓弩比蒙古军射的远,弩可以射穿重骑兵的盔甲,所以曼古歹也很难对宋军凑效。
后来的通古斯人更是靠重步兵起家,所谓的骑射无双不过是误导后人,他们的骑兵大都是蒙古人,通古斯人之所以可以入主中原主要靠的是汉奸孔有德送给他们的大批工匠,让他们拥有了火炮,可以攻破中原的坚城。
现在有了长弓的提前出世,姚杰在射程上死死压制住了这个时代的所有军队,乌桓人的弓射程有没有长弓的三分之一都是个问题,注定只能被动挨射。
转眼一个月过去了,姚杰已经装备了五千张长弓,主要是紫衫不够了,为了防止将来没有材料,所以现在姚杰都在大量种植紫衫。
马镫、马鞍、马蹄铁的存量已经超过两万套,但是铁不够用了,所以姚杰的重步兵计划只能往后推了,没了重步兵,虽然姚杰没有办法在平地上硬怼乌桓人,虽然对方玩射箭玩不过你,但是人家骑兵又不是只会骑射,即便是轻骑兵也能对普通步兵造成巨大的威胁,把乌桓人惹急了直接顶着你几波箭雨冲上来,没有重步兵的姚杰恐怕就得傻眼,就凭他那几千骑兵?别逗了,人家乌桓人至少有十万骑兵,骑术也不是现在还在训练的姚杰骑兵可以比的,装备对乌桓人也就一个马上三宝的优势,骑兵出战那就是送人头,弄不好还会给乌桓人送去这几样宝物,让他们的威胁度大增。
这个秋天,姚杰恐怕只能靠防守来大量杀伤乌桓人了,至于主动出击,除非姚杰憋出重步兵或者大量的精锐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