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越沧海>433.第433章 捧杀

北宋从开宝四年春末开始准备,从调度军资粮秣、行军部署到开战不过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已。算上后面的层层推进、连战连捷,直到孟昶投降、后蜀亡国,差不多也用了同样长的时间。短短八九个月,一个雄踞西南五十二州的庞大割据政权,居然就这样被滚汤沃雪一般消融灭亡了,宋军进展之顺利,让中原各方人士——包括北汉和辽国人——都感到大为惊诧。

或许只有吴越国王钱惟昱一开始就预料到了这其中的过程——历史上宋军对付蜀国,也是大半年就彻底搞定了,如今宋军靠着国内民生凋敝超发的纸币着重建军、有两年的整训恢复时间,军械也比历史同期更好,战役进程更加稳扎稳打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过,哪怕是在五月国内,除了钱惟昱自己对于这件事情没有什么痛心疾首的表现之外,其他各方高层军事将领无不是扼腕叹息——为什么大王又没有在修葺金沙江河工和金沙江造船等任务进度上再加把劲、再多砸一点钱粮呢?为什么大王就没有提前让大军分出那么十万八万人的兵马提前到云贵交界的地方驻扎呢?虽然这些提前的举措有可能会多费那么数百万贯钱粮,或者说是让军队因为在夏季部署于云贵而遭受更多热带病损失,但是相较于抢着灭蜀这样的大功来说,这点钱粮和兵力上的超支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啊!

再惋惜也无补于事了,吴越将领们在那里惋惜的同时,北宋君臣重将们终于开始有一丝飘飘然的感觉了——北宋立国至今七八年,终于有了一个重大的灭国之功可以超越当年周世宗柴荣的功绩了。周世宗当年不过是侵吞和南唐的淮南十四州,以及蜀国的秦凤四州,外加北汉南部两个州,满打满算在开疆拓土上的功绩不过20个州;赵匡胤立国以来,打昭义军李筠,淮南李重进这些都算不得开疆拓土的功绩,因为那些都是周宋交替之间原本大周地盘上的将领打着大周旗号叛变自立的,收回来也是应该的,算不得居功;赵匡胤直接开拓的地盘,到开宝元年为止也不过就是荆南节度使四个州而已。这一事实一直如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压在赵匡胤的心头,让他每每经过皇宫内依然留在那里的后周宗庙时抬不起头来,始终觉得柴荣依然稳稳压着他一头。

现在,川中五十二州,一鼓而下,前后不过大半年的时间!嗯,说一鼓而下还有点不精确,宋人如今在蜀地可以控制的也就四十个州上下。还有四川西部和南部那些脱离了成都平原、位于十万大山中的州府目前宋廷仅仅是名义上控制了,实则形同羁縻,也收不到税征不到兵,不过没有关系,只要名义上臣服了,就是一个值得吹嘘的资本。这个提气的事情,让压在赵匡胤心头七八年的对柴荣的阴影一扫而空:当年世宗皇帝开疆拓土之武功,也不及朕嘛!

十月底的时候,宋军平定了成都平原各处,自十一月开始马上就展开搜刮掠夺,不过因为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一到寒冬就会大雪封山不易转运,所以王全斌临时拷掠搜刮的东西自然来不及在开宝四年运回汴京了,能够即刻起运回去给北宋财政救急的,也就是成都国库内原本就囤积在那里的那些现钱。其余的东西只能是慢功细活榨干了之后,等来年开春雪化、凌汛结束之后再徐徐启运。因为那笔钱粮将会在蜀地滞留那么几个月,给王全斌中饱私囊的机会也就更多了。

……

汴京城内的赵匡胤拿到孟昶国库里的金银钱帛、以及收到孟昶、花蕊夫人等俘虏时,已经是开宝五年正月里的事情了。汴京城内一派祥和的过年氛围中,赵匡胤志满意得地等来了一连串的大礼。蜀地国库与内帑的丰足,让通货膨胀中的赵匡胤感到了无比的震撼。

王全斌送来的蜀国内帑之物,当然也包括成都伪宫中的各色违禁御用器具,赵匡胤在正月初四这天抽出时间视察了一下那些从宝库中缴获来的东西,当看到一个给孟昶的御马吃饲料用的马槽居然是白银打造的时候,赵匡胤直接震惊了。再后来,他又看到了一件用纯金打造的、外面用红蓝宝石、祖母绿、黄玉、珍珠翡翠玛瑙总计七色珠宝镶嵌的坛子时,赵匡胤疑惑不解其用途,便询问了负责押运这批财宝的军官:“此物究竟作何用途?”

“回禀陛下……此物乃是孟昶所用溺器,原本王招讨以为污秽不堪,不当进贡,然后来监军提醒说此物如此华贵,为将者不当擅专……所以洗干净了之后还是送来了,请陛下圣断处置方法。”

赵匡胤顿时满头爬满黑线——这纯金打造、七宝镶嵌的宝物居然是用来翔的!一念及此,他强忍住恶心把东西交给押运官,感叹说:“孟昶溺器都要纯金打造,七宝镶嵌,那食器又该用何物打造呢?如此奢靡,安得不亡国!这些金银器皿一概不必留了,但凡是珠玉宝石的便先挖下来单独放着,金银本身拿去铸钱监熔了铸造锭、铤便是。”

浮光掠影地巡查了一遍王全斌送来汴京的宝物之后,赵匡胤正式接见了如今已经是阶下囚的孟昶,冠冕堂皇地谴责了一番孟昶穷奢极欲、鱼肉百姓、不顺朝廷种种欲加之罪,孟昶仅有唯唯而已,谴责完了之后,赵匡胤便封了孟昶一个秦国公的爵位,算是对他最终选择成都开城投降的补偿,也算是对蜀地官兵军民的一点安抚。不过这个秦国公自然是没有实际封地也不可能就藩的,孟昶唯一的地盘就是


状态提示:433.第433章 捧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