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的蜀军,在那一刻的松懈,就犹如被意呆利弱智光环附体,成就了赵匡胤,葬送了关外的蜀军。
此后三个月,赵匡胤牢牢固守阳平关,不论蜀军攻打还是挑衅,我自岿然不动。赵季札在凤州的蜀军,以及其他秦州各处蜀军虽然还尝试蹦跶了许久,却最终认清了一个现实——他们退回蜀中的道路已断,蜀地的粮草补给道路已经不存在。就算城内的存粮可以撑到冬天围城的周军撤围,凤州、秦州等处的蜀军也不可能得到任何后方补给。
相对的,赵匡胤在阳平关的部队虽然也算是身处敌后,却可以通过劫掠四野乡民,乃至指望周军从子午谷负粮补给。可以给杨贵妃运荔枝的子午谷道,自然是可以运粮的,无非不能走车子,运输的损耗成本大一些罢了。但是比起灭国之战,这种成本对于周人是可以接受的。
蜀军还有最后一个机会,那就是和周军放开了打野战,而不是拢城死守坚壁清野的攻防城战——可惜蜀军要是有这个本事和周军在关中平原打野战,赵季札一开始还费那么大力气营造非攻城不可的局势作甚。
七月初,赵季札憋不住赌了一把,出凤州与周军王景、向训决战,大败亏输,本人被俘投降。秦风四州,落入周军手中,阳平关外,蜀军累计被斩杀两万余众,受伤被俘、投降、逃散六万余。八万大军被堵了出入川的要隘,最终全军覆没。
后蜀政权积攒了二十多年的军事力量精锐,就此化作历史遗迹。孟昶闻此噩耗,悲恸不已,只得让李廷珪死守兴元府,重新当道扎营立砦堵住周军。但是因为失去了桥头堡,蜀军显然不可能再顶着十几倍的山区军粮运输损耗,北进关中了。在五代十国的最后那几年里,后蜀政权只能扮演一个只防守、不能进攻的龙套角色,打几年酱油而已。
秦风四州、八万蜀军,让赵匡胤从高平之战后的“马军左厢第三军都指挥使”,变成了“殿前司马军诸军都指挥使”。相当于是连升两级,如此一来,在殿前司禁军将领当中,赵匡胤算是爬到了第五把手的位置——在他之前,还有殿前都点检、副点检、诸军都指挥使、都虞侯等四个职位,再后面才是马军诸军都指挥使和步军诸军都指挥使。因为马军地位比步军高一些,所以马军诸军都指挥使算是禁军中第五的角色。
如今,才是显德三年,两年半之前,赵匡胤在殿前司禁军中,仅仅只算是百名开外的中级军官,三年爬到这么高,已经是火箭蹿升的速度了。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他还有三年的时间,去再往上爬四名。
……
后周军把蜀人打得缩回了乌龟壳,而且再无伸出来的实力。鉴于汉中盆地和成都盆地这两块乌龟肉外面还有崇山峻岭的险阻,显然不是马上可以啃得下来的,腾出手来的周军主力,自然需要向东移动,在江淮之间找点事儿做了。淮河两岸的空气,陡然紧张了起来,殿前司马军、步军逐步南调,在淮北摆开准备的架势。
如今还有27州土地的南唐,在喘息了三年之后,面临了新的考验。金陵城内,皇帝李璟和掌兵的皇太弟李景遂、齐王李景达一筹莫展,一片愁云惨雾。
消息再往南传播,传到吴越大地上的时候,吴越内部对于五十年宿敌之南唐,居然也生出了一丝怜悯之心。周人的诏书到来的时候,究竟要不要帮助周军剿灭南唐呢?是养贼自重,还是唇亡齿寒?钱弘俶的魄力,完全不足以决断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