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蘅迟疑了一下,终究还是好奇心压倒了一切:“大理那边的形势,究竟怎样了?”
“一片大好。舒悫鹉琻”萧绝答得没有半点犹豫:“小爷动身的时候,赵王夸口半个月内拿下大理。”
说完,煞有介事地弯起指头数了数:“嗯,距最后期限还有十二天。运气好的话,刚好赶在元宵节,大捷的消息可以传进京城。”
“你觉得有可能吗?”杜蘅瞪大了眼,觉得不可思议。
从赵王誓师出京,到现在不过三个月吧罘?
他又是摆着仪仗,大张旗鼓,威风八面地走到大理,光路上就花了两个月。算起来,抵达大理境内,不过十天吧?
这么快,就能把大理拿下来?
“为什么不可能?”萧绝斜睨着她,状似漫不经心地反问欷。
这句话,虽是疑问,但她的表情和语气说明了,她心里其实早已认定,对赵王而言,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云南地广人稀,大理又只是边陲小镇,整个县人口加起来也不会超过十万,就算把所有青壮全武装起来,苗王的兵力能有多少?
再者,打仗,打的是银子。
苗疆历来被称为蛮荒之地,交通极为不便,是个穷得掉渣的地方。
苗王,听起来很威风,实际不过是个土司。而这样的土司,在云南境内有一百多个。可想而知,他能拥有多大的财力去支撑起一支数量宠大的军队的开支?
反观赵王,领的是朝廷的精锐之师,又有国库做为坚强后盾。就算赵王本能军师才能稍欠,帐下可不乏精通战术的高级幕僚。
两相对比,赵王大获全胜,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她却完全不看好赵王。
这与他的看法不谋而合。
当然,不是说真的不能打,好好布局,还是完全有可能取胜的。
毕竟,赵王的背后是朝廷。大理再难,也不过是小镇。打下正常,打不下,才是笑话。
关键,要用什么心态,运用什么样的战术。
赵王,显然太过急功近利了些。
但是,这个结论却不是凭空推测而来。
他亲赴大理进行了实地考查,并且通过拥有数十位一流密探收集的数千条情报进行梳理,再加上他对赵王有着相当程度的了解,才做出的判断。
她呢?
凭什么?
杜蘅一窒。
这还用问?
不止因为她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还因为她在大理住了半年,对那边的环境有着相当的了解。
事实上,大多数初到大理的人,很难适应当地的气候和环境。
当年,有夏正庭的提醒,又有她在军中,事先携带了大量的药材,且进入云南后,还特地休整了十天,让全军适应当地气候,这才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军队的实力未受环境影响。
可是,这一次,夏正庭亡故。新接手的人,比赵王早到不过一个月,自己还没适应过来,哪里想到给赵王提醒?
事实上,这次赵王强势逼进,抵达大理后,至少有一成以上的人病倒或不适,看起来仍然是远胜苗王,似乎问题不大。
可是,十万人马,一成是什么概念?
绝对是一个足以影响整个战局的数字,却完全没有引起赵王的警惕。
他只把这当成了长途奔袭后的体力透支,适当休养就可以,完全没有采取任务后续的措施。
这一点,她从太医院里得到的消息,足可印证她的猜测。
不错,赵王麾下,从来不自优秀的幕僚。
问题是,急于取得大捷,以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给燕王迎头痛击的赵王,能听得进去吗?
可是,这些理由,能说吗?
她心里一虚,下意识就移开了视线,语气也变得犹疑起来:“呃,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似乎太快了些?”
萧绝内心不是不失望,却也不是不能理解。
有些隐瞒,与信任无关,而是有些事,没遇上一个非常合适的契机,还真的难以启齿。
他自己,不就正处在“说还是不说”,这种两难的境地吗?
所以,他微微一笑,并不逼迫:“赵王拥有数倍于敌军的兵力,粮晌和武器又占了绝对优势,区区一个大理,真不算事。”
“嗯。”杜蘅不敢再在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只得匆匆结束。
两人相拥而眠,却各怀心事。
按大齐的习俗,初二是女婿给丈人拜年的日子。
萧绝懒得应酬,杜蘅也没打算多留,两家离得又不远,是以夫妻两个睡到辰时才起,不急不慌地吃了早饭,又去听雪堂请了安,这才套了车,慢悠悠地朝杜府走。
唐念初早打发人在门口跑了无数趟,一听两人终于进门,憋在胸口的那口气,长长地吐了出来,顾不得仪态,抬脚就往外赶。
杜蘅那边两口子进了门,自然先去瑞草堂见老太太。
这还刚坐下,茶杯都没来得及端在手里呢,杜谦和唐念初就心急火燎地赶过来了。
自然,又是一番厮见。
这还没见完礼呢,那边许氏得了消息,也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好,又是一番闹腾。
杜谦和杜诚坐了没多久,就拉着萧绝,杜仲,再加上杜芙的未婚夫闵少阳一块去了外书房。
这几个男人一走,躲在屏风后面的杜蓉几个一涌而出,叽叽喳喳说笑起来,屋子里的气氛立刻活跃了不少。
杜蓉凑上来,羡慕地看着杜蘅:“大二姐姐这一身衣裳真漂亮,得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