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残唐崛起>第六十七章 受诏为帅

龙尾陂大捷,对于有些人而言,是久旱逢甘霖。对于有些人而言,则有些骤然雷霆,措手不及。

李承泽不是不知道唐末这场著名战役,黄巢也将因为龙尾陂之战,由盛转衰,直至灭亡,然而李承泽却并不知道具体时间。

如今匆忙与闻,顿时李承泽就乱了手脚,签丁才进入大营训练不到三天,守备兵马则正从李承泽从兴元府里带回来里的装备开始全面换装。

战防两制兵也迭经大战,急需休整。但如今关中大战骤然爆发,一场关键战役又迅速结束,基本上就没给围观的看客包括李承泽在内的围观众折冲布置的机会。

哪怕如今李承泽尽起兵马,也不过两制兵六营,守备兵七营,在大营合练的预备兵签丁九营,算上从贼军俘虏里甄选出来可用的人马,也不过两三营,合计起来二十五营,才不过一万二千兵马,而能用的可能还不到一半。

而仅是黄巢就拥有不下五十万大军,精锐不下二十万,再算上关中各镇,倘若李承泽带兵北上,面对的将是近百万大军,空前的势均力敌的庞大会战!

李承泽在昔日凤州衙门大堂,如今的国府行在正和殿召开了殿议。

“昔日郑相曾遣人入关,通报消息,然而殿下当时正在兴元,微臣不敢轻易将此讯息扩散周知全道,故而压制,还请殿下恕罪。”刘元吉献上一封书信,正是郑畋的亲笔。

李承泽细细浏览,结合自己的为数不多的唐末历史知识,顿时就豁然开朗——黄巢必灭!

根据郑畋所言,黄巢自入关已来,便沉迷于皇家威仪,再无半点雄心,数十万人带入关中,既没有趁机追入蜀中灭了播迁的小朝廷,也没有扫平诸镇扩大实际控制区。仅仅以数州府而驻扎数十万大军,所想的,居然是让天下各镇如贡赋唐廷一般,给自己纳贡缴税!

光凭以为打败了唐廷,就以为数十万大军可以威震天下,予取予求了?这几乎就是小儿夜语!

而李承泽有脚趾头想想都知道,中原两河的藩镇虽然地盘比南方的藩镇小,但个个都是小而弥坚的铁蒺藜,想要从他们身上敲出钱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纵然节度使愿意,底下的兵将也不会愿意,有多的钱,拿出来发粮饷不好?凭什么交给你这个盐贩子?!

是以黄巢空有数十万大军,却没有符合如此规模的地盘予以供养,如今郑畋又大败黄巢讨伐精锐,思来,观望的各镇必然群起攻之——效忠大唐不用交税,效忠齐朝可是要交税的,这个待遇,猪都知道怎么选!

而一旦遭遇围攻,黄巢再难腾挪,纵然军势不败,但缺少米粮,岂能久持?!

李承泽心中已经下定了出兵的决心,一面将郑畋亲笔信传阅诸人,一边道:“如今郑相率先讨贼,我乃大唐宗室亦不可为人之后!”李承泽虽然下定了决心,不过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不能忽视的,诸多的困难,李承泽一个人搞不定,群策群力嘛。

首先议论则还是流民问题,现在是一万户,编户齐成了兵丁和后勤民夫,以后随着战事激烈,更多了怎么办?光是这几个,从各个川口没经过散关,而到凤州的流民就已有数千之多!签丁为兵,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议论了半天都没个好办法,李承泽正想提出屯田的办法,就有一个叫王无忧的工曹主事道:“微臣斗胆以为,兴凤二州虽在剑南三川之中,但素为积贫,两州合起来人口不过十余万二十万不到,可谓地广人稀。如今流民既来,不若招之屯田,入则为民,出则为兵,正是自古良策也。”

李承泽皱了皱眉头,屯田这事用来安置流民不是没考虑过,但问题是兴凤二州确实是地广人稀,但那是因为山多水多平原少,并不在汉中平原上。可谓七山二水一分田,这年头又没开发出梯田来,自个儿倒是想开发,但可惜不懂呀!

刘元吉也正是此想法:“兴凤二州,田地稀少,虽经战乱,但两州民人流散不多,如今大多听闻乱贼已平,各归故里,何来田地安置?”

“启禀殿下,刘长史所言固然有理,然而却不知,兴凤二州其实都是南繁茂而北萧条,南狭而北广,盖因北方诸县,深受吐蕃骚扰,民人无法安居乐业是也。况且虽然都是山多水多田地少,但千里方圆,零碎田地,暂时寄养十万流民不是问题。”

话说到这里,又要面对吐蕃问题,其实自李承泽入主兴凤二州以来,零零散散的吐蕃进扰条陈都没断过,不过还好没入秋,来的都是小部队进犯,凭借各守备营头倒也足够应付。

一番磋商之后,觉着屯田也是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总比让民人囤聚在凤州城下来的好,愿意吃苦的,就往北面去屯垦,国府添点钱粮种子,也算为华夏守江山。不愿意吃苦的,就往南面撵。至于细则嘛,也暂时只有五百人为屯,选其忠厚老实的年长者为屯长等职务等等粗略框架,具体的事情,李承泽果断扔给两府下去磋商,屯田虽好,然而太过繁细,李承泽可没这个时间去管——其实李承泽完全就是想把流民的事情解决了就行,他并没有心去经营兴凤二州,三川之地,就在唐廷眼下,而且这年头三川的通讯条件,没经过的宋朝的开发,和明清没得比。

而提议之人,自然而然成为了此事主理,李承泽给他加了个工曹右参议的尊衔,知兴凤二州屯田事。

到那人谢恩的时候,李承泽才轻轻额头,知道了这人叫


状态提示:第六十七章 受诏为帅--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