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政务因为量变引起质变,而让东府有点忙乱的时候,此时已经颇有经验的西府则已经开始着手筹备兴州防务。
如今陈王国府在军事制度上已经初具雏形,兴州久经战乱,流民甚重,不仅要防备西边的吐蕃诸部骚扰,同时要面对可能出现的李良回马枪。
故而李承泽将赦免罪轻的那部分降卒俘虏作为核心,编练起了三营兴州守备兵,号称为兴州左营、右营、中营。李承泽本意不想在兴州设一统领三营的武官,然而刘元吉却根据兴州文牍提出建议。
“兴州为边塞,面临吐蕃诸部,如今虽然赞普王朝已经崩溃,但各部化整为零,变作游牧部落扰边更重,当设武司统一事权,以备防边。”
川北之地固然有进藏的渠道,但道路险恶,很难通行大队人马,放在吐蕃王朝时期,当然不会从此出兵。然而如今部落化的吐蕃人,为了获得中原物资,从川北出兵劫掠,铤而走险也是说得通的。
没有准备的李承泽,无奈之下只能又开始绞尽脑汁开始设计文武相制分权的道理。最终决定仿照清朝地方兵权的大小相制,各自统领,但遇事又可统一事权为原则进行组权。
虽然清朝是鞑子王朝,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根据明朝构架来细化的兵权组织上,确实在中古时代别有奥妙,纵观满清一朝,除了清初有成建制的大规模造反以外,从康熙酋长中期之后,一直到**战争之前,都几乎上没有军兵成建制的造反过,甚至连兵变都没有,在平叛乃至远征同时代的国度与部落时也能取胜。
虽然对上西欧诸国被揍的翔都出来了,但不可否认其兵务制度在中古时代还算另有优点,至于其整体国策和文官制度,呵呵,除非李承泽脑子有病,穿越回来是拖中国大腿的才会去效仿...
李承泽十分不爽满清,他作为非资深历史读者,心中再三强调的正是“穿清不造反,菊花套电钻”的原则。然而他纵然想要参照近代军制,但各种配备落后的情况下,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近代军队的构成,首先就是在思想上,达成了国家主义的存在,其次凭借近代军队对后勤的依赖,才能让前线指挥有绝对的指挥权——失去弹药、医药等等后勤支持的近代军队必然难以充分发挥战斗,纵然可以凭借刺刀拼赢一二次,但国家掐断补给,身为叛逆的近代军队和中古军队在肉搏上的优势在哪里呢?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近战防护,更别提和有足够后勤的同时代近代火枪兵交战了。如此种种限制,哪怕拿到全权,也无法造反了。
而宋代的军权组织就不说了,完全不值得效仿,而明朝虽好,但过于粗疏,而清朝在地方兵权组织上则是深度细化、优化明朝的兵权构架。
有了思路之后的李承泽,决定设立“守某州防备事”一职最为一州兵务最高长官。简称守备,另设两名左、右守备佥事作为副官。守备作为一州最高长官,直辖本州中营,对另外两营有指挥权。
而右营作为知州的直辖部队,同时也是城防部队,但没有守备的同意,知州无权调右营出城。左营则为左检兵佥事兼领,秉承大小相制的原则。右检兵佥事则作为军事法庭长官存在。
守备拥有对本州军务的检阅权、弹劾权、审核权,基层人事任免权,而知州拥有联名权,没有他的联名,守备无法调动军队离开驻扎的县境,只有在知州的联名下,才能在本州进行调动。而要出州境乃至道境则需要国西府与东府乃至李承泽的同意。
而在人选上,选锋三营主官当然不会考虑进去,李承泽必须保证自己本部武力的力量,然而新进有功兵官则很不适合,因为必须考虑到前辈们的问题,虽然论资排辈不是好习惯,但必须考虑到老资历的情绪问题,怠工可不是好习惯。
最后李承泽经过西府推荐后决定任命磐石中营的率兵使曾建英为兴州守备,他也是神策老卒出身,同时又为防制三营的资历最深者,也随军力战,颇有军功。
而中营处在三防营的序列第一位,其余两人依次进补,算是就地升官了。而右营主官则由在攻破凤州拥有大功的赵明升任,他也是神策军出身,当时他的军职也到了队正一阶,如今拨为右营率兵使,资历也够。
待到兴州尘埃落定,李承泽留下磐石中营暂时驻防,带着大队兵马回转凤州之后就立马召见了刘元吉,先前君臣两人虽然分隔两地,然而在政治的默契度上,却配合完美,余道成也正是由刘元吉率先举荐,而临时的凤州班子,也由刘元吉一手抽调人手组建起来,李承泽能迅速回转凤州,却也托了刘元吉的福。
“如今朝廷大军围困兴元,迟迟未下,先生以为,寡人是否要亲自领兵,与助朝廷,同讨叛逆呢?”李承泽现在也有点犹豫,王铮昔日那么打他的脸,现在成了落水狗,李承泽很有兴趣去踩上几脚,叫你嚣张,叫你狂拽酷炫叼炸天..
然而他又很忌惮朝廷,更忌惮高仁厚,前者嘛,李承泽完全就奔着另立小朝廷的梦想而作谋划的,就像节度使不是被赶下台绝对不会去长安一样。而高仁厚在唐末历史上那是忠义之名彪炳啊,若非陈敬瑄忌惮,下了黑手,坑了高仁厚,晚唐这头号忠臣之名,轮不轮得到李克用都是个问题。
而且关键是这个高仁厚用兵还特别牛啊,由不得心里有着小九九的不暗中万分忌惮..
虽然我很欣赏你,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