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重生2002之纳米人生>第三十一章 求婚和产业的求变

突如其来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的欧债危机接踵而至,令中国的出口瞬间冰冻,出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金融市场剧烈回撤......

要知道,目前中国的出口金额占据gdp现价总额的31.42%,再遇上国内消费不振,维持gdp高增 x 23 u

在此背景下,若是按照上辈子进程,中央会在一个多月后火速推出:4万亿计划。

不可否认,国家干预市场,刺激经济的行为,陈义哲认为是必要的,因为很多时候,市场是不理性的。

四万亿的一篮子计划,具体落实到位后,你可以发现它并不是在使中国的经济软着陆,它确实初显了一定的成效,投资需求的增幅明显上升。

但是,它对经济拉动的效应却远不如人们所期望的那般显著,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低层次化。

一两年后,许多人就会发现,企业该倒闭的还是倒闭,比如莞城那边地方,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莞城会从制造业变成了娱乐产业极度丰富的地方,甚至连信息都发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手机上。

“你还是有属于自己的一套看法,其实中央推进制造业发展的决心至始至终都非常强,不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技术进步过程,短期之内效果或有限。”总理感慨道,“现在大部门的学者都认为国内是内需不足,投资过度,因此才需要大建基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你觉得这种观点如何?”

“我也认为内需不足是国内目前的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陈义哲说道。

“哦?你也是这样的看法?”总理惊讶地看着陈义哲。

陈义哲点了点头,又摇了摇了,继续说道,“对问题的看法一致,但是并不代表处理问题的方法一致。”

“总理,我就说说下我对内需不足的问题的看法。什么是生产,什么是消费?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自己知道,似乎觉得两者很容易区分。在经济学家门格尔地概念里,所谓生产,就是人们对物品施加劳动,使物品具有更高的效用;而消费则是使物品减少效用。举例说,把木板做成凳子,这是生产,把木板烧掉,这使消费。”

“很显然,生产可以使物品继续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单纯的消费则使物品无法对经济发挥更大作用。刺激消费,实际就是刺激人们让物品效用消失得更多,进而使经济发展的可用资源减少。在某些经济学者看来,内需不足,库存挤压是因为人们不肯消费。人们肯消费,则企业去库存化,然后就可以展开新一轮生产,整个经济就拉动起来。”

“主张刺激消费的学者,常说中国的问题是储蓄率过高,可是问题是一个农村家庭储蓄才多少?他们不是不想消费,而是没有多少钱可以消费。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享用,也就是说,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人们自然就会增加消费去享用。然而,现在一些学者却一直强调,要增加消费,才有经济发展,因果倒置,这是大错,这不是在救经济,而是误经济。”

“想要刺激内需,首先,那就要让经济快速发展起来,要藏富于民,那样自然就能刺激内需。”陈义哲总结道。

如上辈子的“四万亿”刺激计划,因为货币乘数的关系,虽说只是“四万亿”,但其实实际投资的最少超过二十万亿。

也就说,这个计划出来,许多人那不多的储蓄最少贬值超过50,这点可以反映到房价的疯狂暴涨的价格上来。它也使得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简单地说,只要你在北上广拥有多套房子,你就能直接获益匪浅。

因此,“四万亿”的刺激计划,它不是要藏富于民,而是直接割下面的毛并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失衡。

而届时,银行信贷会扩张,低端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行业进入企业较多。很多企业出口转内销,需求回落,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更严重。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不大。基建投资只对区域内的钢铁、水泥等行业有拉动作用,但对传统制造业的拉动作用较小。

财政、货币双双放水的同时,央行资产负债表快速扩表、国内社融规模迅速扩张,政府、企业部门疯狂加杠杆,最终导致了国内债务规模直线攀升。

上辈子的“四万亿”计划,其实是在造泡沫,造虚假的经济繁荣。它打乱了中国经济正常的调整过程,导致了随后的产能过剩,通货膨胀。

“这就掉入一个死循环,经济下行,要拉动内需,而拉动内需,却是需要经济上行!!”总理抿了一口茶叹道。

“总理,这就又要回到一开始芯片经济那块。我们应该通过产业总体结构的调整,战略产业的确立和发展,围绕消费热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等途径来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以提高扩大内需的有效性。”

“比如,一方面,国内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的艰难处境,这在军工产业尤为明显;而另一方面,许多的国外产业和外资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扩大。”

“这点,你说得倒是挺有道理的,国外的东西再贵也有人买,再贵我们也不得不买!”总理感慨道。

陈义哲接着道,“其实对这一现象进一步分析的话,不难得出,占领我国市场的外过产品要么是国内不能


状态提示:第三十一章 求婚和产业的求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