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攀龙化鸾>第七十九章 妙计运粮

日子一天一天变热,东平里的工程一直在持续进行中。

建元五年,黄河中下游地区,关中地区因为蝗灾持续的缘故,已经确定一年的粮食绝收。汉武帝也及时发布了诏令,免除了受灾地区今年的所有的赋税。

好在,这个时候,大汉王朝基层官员为官还算廉洁,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蓄,积攒下了充沛的府库,使得救灾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至少,关中地区饿死的人很少。

可关外就不行了,建元三年,河水暴溢,当时平原国受灾严重,居然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

因此,这一次,关外就有不少灾民想要涌入关中求食。

朝堂上因为这件事,分歧非常大。

刘彻是准备彻底放开函谷关,让灾民进关,关中府库中,有大量的粮食,根本不用担心这些灾民没有饭吃。

可是,太皇太后窦姬和窦氏一党却坚决反对刘彻的这个决定。

不过,窦姬和她的党徒们反对的原因并不相同。

窦姬反对,是担心如果贸然开关,放灾民大量涌入的话,极有可能会使得关中地区动荡。而窦氏一党反对,却是因为,担心他们的事情败露了。

因为,这些逃荒而来的百姓多属于窦氏一党职守的郡县,这一党的官员大多在任上贪赃枉法,中饱私囊,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将其中一部分贪污款,都上贡给了窦姬的亲戚。这些灾民当中,万一有人胆大包天去告御状的话,就算是窦姬也保不住他们。

而趁此机会,淮南王刘安却趁此机会在暗中积极行事。一方面,他派人到函谷关外的灾民中,散布谣言,是朝廷绝对不会开关。另外一方面,却又引到一部分精壮的难民向淮南国迁移。

这么做,既可以败坏朝廷和汉武帝的名声,又可以增长他自己的名望和治下成年男子的数量。

可就在两方势力僵持不下,窦姬一方快到得逞的时候,刘彻却做出了一个看似妥协的决定。

他突然建议,由窦婴亲自带兵,押运大批的粮食前往函谷关,放粮济民。这么做,虽然会在沿途耗费一部分粮食,但是,却能解决关外灾民的燃眉之急,稳定住民心民意。

从华山起,到函谷关这条路自古就是关中的咽喉要道,道路狭窄,险阻难行,因此耗费颇多。

窦婴之前因为赵琯等人的原因,固然被罢免了丞相之职,可他毕竟还是窦姬的亲侄子。有他作为中间人亲自出马,就堵住了窦姬的嘴,也使得窦氏一党就没有任何理由再阻挠这件事了。

而且,这个计策不单单如此。

窦婴此次从长安城运粮救灾,并不是押运国库拨付的粮食一路押送到函谷关。这么做,既耽误时间,又会在沿途浪费粮食。

这一次,采取的是分段运粮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窦婴派人从长安城国库拨粮,走陆路,沿着官道,将粮食押送到新丰县,而其他几个将领分别将从长安城到华县,沿着渭河分布的各县县库里的粮食,走水路,沿着渭河将粮食全都集中运到华县。窦婴自己则亲自坐镇华县,再派人将集中到这里的粮食分批运抵函谷关。

而从长安城国库发运的粮食,补充到那些县库中。

与此同时,这些县城还可以出钱出粮雇佣百姓修筑官道,加速运粮车队的行进速度,进一步减少沿途粮食的损耗,缩减粮食的运输时间。

而窦婴自己也可以这么做,他出发的时候,可以雇佣一部分灾民到华县去,修补从华县到函谷关的官道。

结果,整个方法实施之后,果然大大缩减了将粮食运抵函谷关的时间,使得关外百姓及时得到了救助,饿死的人并不多。

只不过,几乎很少有人会知道,给汉武帝出这个主意的人,正是金知蝉。

而那个在中间传话的人正是东方朔。当时,金知蝉是在听取方小六汇报各地情况,偶然说出这个方法的,不过,就连她自己都没有把这句无心之语放在心上。

可东方朔却是个有心人,一听此计甚妙,他便连夜赶到长安城,将此计上报给了刘彻,他也并未贪墨出主意的金知蝉的功劳。

由于金知蝉的一句话,使得刘彻迅速派出了窦婴,做出了准确而及时的处置,使得淮南王暗中做得这些布置成了无用功,无意间又一次间接破坏了他的这个‘妙计’。

相反,刘彻和窦婴都同时在朝廷和民间收获了巨大的声望。

这是窦姬始料未及的。

不过,这位年过七旬的,却仍然还想把持朝政的老妇人终于快要撑不住了。

入冬之后,即便有火炕保暖,太皇太后窦姬还是病了,这一病,她自己也明白,大限将至了。

蝗灾肆虐,而这时候的官员又不敢大力消灭蝗虫,因此,入秋前后,即便东平里早早就平整完土地,也没有敢补种一季大豆,肥美的田地也只能撂荒一年。

对此,金知蝉也是无能为力,即便新丰县的三个主官在县域内照着金知蝉的方法做了,却影响不了整个关中地区的形势,她有怎么敢在这个时候种植大豆呢?

好在,建元五年入冬之后,数场大雪既平复了旱灾的影响,也杀灭了蝗虫卵。

这个时候,金知蝉在沿着渭河地区挖得那些深地窖也终于派上了用场。

这些底部,四面墙壁都铺上石板的地窖,就是用来存冰。在古代,长城总的皇室,重臣,贵戚,富商都会在家中挖一些地窖,储存从河道里取出的冰,存到夏


状态提示:第七十九章 妙计运粮--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