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长梦阑珊>第五十六章 贵府翰堂六 (二)

当年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学生,不愧是民族的未来。在1947年民国战争时期,财政严重吃紧,教育经费也遭到了删减,于是三千名上海交大的大学生咒骂着教育部出主意克扣经费的昏瓜,集体去帝都南京上访告状,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不要克扣教育经费。

顶上一看下头要蹦,我日这可不行,立即下令让所有进入北站的火车停开不卖票。没想到学生们溜进厂房找到了一个处于零件状态的废弃火车头,还有二十七节快发毛的闷罐车厢,于是机械工程系的学生撸起袖子,把这些长了毛的零件们维修完毕并成功组装开出车站,搞的措手不及的政府大吃一惊;哎呦我勒个去,顺风快递的都死到哪去啦!

没过多久,反应过来的政府赶紧拆了一段铁路阻止上访,但谁知道土木工程系的学生们利用路边的材料重新铺设铁路并再次开动了火车,一下让政府气急败坏的没收作案工具外加爆破组再拆一段铁路。可接下来还是这个土木工程系,伙同他系合力拆了后边的铁道补好前边的断路后继续开动,只扔下民国政府抱着脑袋蹲在麻花般的铁路边上无奈的充做一个可怜的大傻瓜。

北洋时期,大学完全自治,北洋政府根本就不插手大学的教育安排。到了民国政府,他想管,想插手,只不过手刚伸出去就被大学教授们给联合打了回来,除了个没实权的训导处以外,其他人都抱着屁股灰溜溜的跑的无影无踪了。

再后来?没有后来了,大学被名利ròu_yù给一脚给踹进地狱了。

我们走过了黑暗的满清,跨过了混战的北洋,走到了今天的地步实属不易。实打实的说,民国时期是中华文化人才的爆发性出现时期,单以清华大学为例,二十九位清华大师全是在四九年之前走出来的,四九年之后,一个都没能再走出来。

“我宁可少养五万陆军,也要办东北大学!”

在张作霖大帅振聋发聩的吼声中,回响着那个时代对教育最牵挂的心声。

当抗战艰难撑持,前线兵源彻底枯竭之时,被打空了部队的将军们向蒋介石进言;中断教育,把师生编入军队共赴国难!谁知蒋介石一听此话,断然拒绝:“我们教育上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还应该看到战后!”

在那个极其困难的战争年代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依旧将巨款投入了教育,各公立学校大中小学生一律免除学费,提供食宿,且教育经费仅次于军费,列居政府支出第二。

教育,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抗战时期都没有遭到一丝轻视,你想想,我们军人在前线豁出命的死拼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咱中华能留个种,不至于都死在异族的屠刀之下!如果将士们血战之后突然发现,我们的后代教育缺失,一个个数典忘祖以低贱卑劣为荣,以毁辱先祖为乐,那我们当年的惨烈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谁都知道,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与精神,那他们就是一群等待腐烂的躯壳而已,他们只会行尸走肉般的苟活在这个世上,沉迷于金钱和yù_wàng之中,可悲的等待着死亡的审判!

要想拯救迷失的灵魂,只能通过教育来实现,但教育的核心却是教养!如果教育失去了教养,那整个教育就将会是一列加速驶往地狱的列车,加速这个民族的崩溃与毁灭!有教育没教养,这将是任何一个教育体系的空前失败!

战火中颠沛流离的学校,连一张书桌都放不下的师生们,在极为简陋的茅屋,废墟,甚至是野地里,还在读书写字。当站在学子们面前的讲师讲到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之时,倏然垂泪的讲师,顿时泣不成声。

“张校长”

“子静”

未几,众人皆默然垂泪。

百~万\小!说王本书


状态提示:第五十六章 贵府翰堂六 (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