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梦越盛唐之惑心秘籍>第二百六十三章:西域再起风波

显庆二年(657年)闰月,右屯卫将军苏定方进军西突厥,征讨反叛的阿史那贺鲁。薛仁贵上疏说:“臣听说师出无名,所以战事不会成功。明示天下敌人是贼寇,那么才有降伏敌人的可能。现在泥熟依仗一向拥有的才干,不愿屈居贺鲁之下,结果被贼寇击破,妻儿子女都被俘虏。汉兵之中有在贺鲁诸部落得到被击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将要把他们充入贱籍,处置方式是妥当的取回并且送还给泥熟等人,仍然一样赏赐。那么即同情怜悯了泥熟等人无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让百姓明白清楚贺鲁等部性如贼寇,知道陛下恩泽广布。”李治听取了他的意见,派遣人搜索贺鲁部的人送了回去,于是泥熟部的人请求跟随唐军效命。

显庆三年(658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于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句丽军,斩首三千余级。

显庆四年(659年),薛仁贵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与高句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当时,薛仁贵手持弓箭,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射者无不应弦倒地。接着,又与高丽军战于石城,遇善射敌将,杀唐军十余人,无人敢当。薛仁贵见状大怒,单骑突入,将其生擒。十二月,薛仁贵又与辛文陵在黑山击败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将士,战后他因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

至显庆二年(657年),唐大将苏定方等大破西突厥,沙钵罗奔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一带),被擒。西突厥亡。李治以其地分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次年,徙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今新疆库车)。

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

龙朔元年(661年),一向与唐友好的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粟转而与唐为敌。

李治召来杨清心道:“杨公如回纥首领婆闰死,继位的比栗与我大唐为敌,以杨公之见,可派谁前去剿灭叛贼呢?”

杨清心笑道:“此人必是薛仁贵无二,”

李治知道薛仁贵,就是那个在九成宫救了自己的将领,一身肝胆,正气凌然。李治道:“杨公是不是已经预测到此次战役的胜负了?”

杨清心笑道:“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英雄故事,传遍千古,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

李治笑道:“哦!果有此事?”

杨清心笑道:“皇上不信可先试试薛仁贵的剑法,再发号军令就可窥知一二了!”

李治特在内殿赐宴,在席间对薛仁贵说:“古代有善于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层铠甲,你射五层看看。”薛仁贵应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听弓弦响过,箭已穿五甲而过。李治大吃一惊,当即命人取坚甲赏赐薛仁贵。

李治见识了薛仁贵的厉害之后笑道:“杨公果然有远见,可先告诉朕最好后胜谁负,朕也高兴高兴?”

杨清心笑道:“高宗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

郑仁泰、薛仁贵率军赴天山后,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相拒,并令骁勇骑士数十人前来挑战。薛仁贵临阵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都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接着,薛仁贵又越过碛北追击铁勒败军,擒其叶护(首领)兄弟三人。薛仁贵收兵后,军中传唱说:“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从此,九姓铁勒衰败,不再为边患。

铁勒有思结、多览葛等九个部族,原先据守天山,等郑仁泰率领部队来后,他们恐惧投降,郑仁泰不接纳,俘虏他们的家室来赏给将士,敌人陆续逃走。有个候骑报告:“敌人的军需物资牛羊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夺回来。”郑仁泰挑选了一万四千名骑兵,脱掉铠甲轻装奔驰,穿过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没有看到敌人,粮食吃光才往回撤。人们饿得相互厮杀吞食,等回到军营时,剩下的骑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贵也把他部下抓来的铁勒族女人当作妾,接受了很多贿赂赠送的财物,被有关官员向李治检举弹劾,高宗因薛仁贵立下大功而宽恕了他,这就是真相”。

李治一听美中不足,恐有事端,当即道:“杨公去过西域,此次有何故人,消息需要传达的?朕可命薛仁贵,代劳传达?”

杨清心心想莫非皇上,想让自己监军又不好说,所以拿出这么个幌子来,不过杨清心知道薛仁贵要去西域天山打仗,可不想错过历史上重要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这场大戏。另外杨清心与那阿史那宓突厥公主,已经临川公主的一段往事,十几年了也该是个了解的时候了!

杨清心便答应道:“皇上,微臣请启跟随薛将军一同前往西域,确实有熟人,熟事要办!”

李治笑道:“杨公果然是朕的心腹啊!你去了,朕也更放心了!不过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杨公先保护好自身安危,才能言其他啊?朕可不希望,见不到你?”

杨清心一听李治这是想保护自己,又想保全自己名下将军名节,而此事性格和环境无法控制。李治还是很宽容的。

杨清心笑道:“皇上放心,辞去此去杨清心,自有道理,不过事情有它该发生的趋势和因果关系,皇上也不便强求?”

李治笑道:“朕明白,人各有命,天命难违,你去吧!”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三章:西域再起风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