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卷人在评阅完给自己分配的卷子之后,再评阅其他阅卷人已经评完的卷子,让每一份试卷在所有阅卷人的桌子上轮流评阅一遍,这就称之为“转桌”。此时的阅卷不是用分数来表示成绩,而是用符号。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圈尖点直叉”,类似于后世的五级计分法,这就是一个成语“可圈可点”的由来。当然,每位阅卷官有不同的喜好,出现不同的评价也是正常,但差别不能太大,因为差别大了会有‘各存成见,有上下其手之弊’,所以考官们在批阅同一份卷子时,便会出现‘圈不见点,尖不见直’的现象。
阅卷大臣们的阵容十分豪华,由内阁大学士徐阶领衔,翰林院学士、编修以及詹事府的太常博士等等,正襟危坐在文华殿中,开始排定名次。
文华殿的桌子拼成了长案,因为殿试阅卷与众不同,每个考官看完一份,便要递给左手边的阅卷官。这样轮流传看,八位考官就能看到每个考生的卷子。这种阅法只有殿试阅卷才会出现。
徐阶这边看了不到两个时辰,忽然见太监过来传旨,让徐阶带着所有卷子去西苑精舍,皇帝要亲自阅卷。
众考官面面相觑,只好放下了手中的卷子,跟随徐阶去西苑。
在精舍中,众人见到了满面红光的嘉靖帝,当然嘉靖帝的精力其实很充沛,因为每年圣寿、元旦,众大臣都要上贺表,对贺表情有独钟的皇帝可以不眠不休连着看几百份的贺表,那工作量可比八个大臣大多了,所以嘉靖帝要阅看所有的卷子,没有人认为他做不到。
在皇帝面前,众人更加小心了,名列一二甲的卷子必须是七个圈以上,其余的便落入三甲。众人便在给“圈尖点直叉”的过程中,几乎都与第一位阅卷官相同,而第一位阅卷管正是徐阶。
嘉靖帝看了小半个时辰的卷子,坐直身子道让黄锦打了一盆凉水来,浸了手帕擦了擦脸,“卷子不提神。”
看样子嘉靖帝看过的这几十份卷子,似乎都不合他意。
徐阶就将手上一份卷子推荐了上去,道:“臣这里有一份卷子,窃以为可以名列三鼎甲。”
众人都抬头望去,就见嘉靖帝接过卷子,先是扫了一眼,然后嗯了一声,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徐阶推荐这份卷子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卷子的中心论点是“水旱何所恃?恃天子有爱民之心”。
这文章提到,皇帝端居九重,听到百姓遭灾,流离失所,于是“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是“节惠爱民”之举,百姓倚赖皇上的“爱民之心”,所以抵抗了天灾,度过了难关。
这让嘉靖帝龙颜大悦,当即道:“徐阁老的眼光还是好啊。”当即便要点这文章做魁首,然而忽然一顿,道:“会元的文章在哪里?”
大学士张治急忙将手上的卷子呈上去,道:“会元的卷子在此。”
嘉靖帝满怀着挑剔之心,看到卷子末尾那几行字已经有点飘的感觉,心道就凭这笔烂字,还想凑齐一个前无古人的大六元?
但真香预警很快就出现了,嘉靖帝一目十行看下来,哈哈大笑,然后又一字一句细细品读,然后又是一阵仰天大笑。
在坐的只有张治见过这卷子,自然知道详细,其他人看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敢出言询问,心里有如被蚂蚁跑过似的,都想看看这卷子上到底写了什么,看样子绝对是掻到了皇帝的痒处啊。
却原来陈惇的这份卷子,同徐阶荐上去的卷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的是“水旱、地震,恃圣人有恤民之政”。
与“爱民之心”不同的是,帝王不仅仅是爱民,而且还抚恤百姓,有实实在在的抚恤政策,而这文章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陈惇提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点。
他说所谓的‘小民愁怨之气,上干天和,以致召水旱、日食、星变、地震、泉涸之异’根本就是胡说八道,地震、水旱跟上天警示没有关系,也就根本不是万民有怨,政事不协的缘故!
说起来,自古天降大灾,因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老天爷要降下天灾来,就是说明皇帝肯定哪里做得不对,才惹怒了老天爷,但现在陈惇说这绝对不对,如果老天爷这么表达不满的话,那尧舜时候连发了十三年大水,难道还是上天对尧舜不满不成?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雍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
说尧时洪水汜滥,蛇龙为患,五谷不登,民无定居,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人民灾难深重。如果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那尧舜这样的上古帝王就应该天天带着人民祈祷,请求上天不要降罪了,可是尧先后指派鲧、舜、益和禹治理洪水,益采用焚烧林木驱赶qín_shòu,疏导九河,用了九年的时间最后形成江、淮、河、汉诸水,流入大海。蛇龙qín_shòu各有所归,人民得以平安生活。
这就是“恤民之政”,陈惇拿尧舜禹治水的例子说明,第一,水旱、地震并不是上天对君王不满,如果非要说是,那也一定是上天用这种磨难来考验君王是否有“坚韧不拔之心”。第二,百姓受到天灾人祸,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的不是上天,而是君王。第三,国家多灾多难不怕,只要上下一心,帝王有爱民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