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重生之大唐中兴>第291章 科举改革(三)(三更)

“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

“这次科举考试开设了秀才科。”

一大早,位于崇义坊的国子监内,一众学生正在小声议论。

“秀才科,不是早就废除了吗?”一些知道点科举发展历史的学生不禁有些疑惑。

“这跟以前的秀才科不一样,说是不仅要考时务策、诗赋和经义外,还要从律学、算学、医学、书学、史学等中选取两门考试。”

“什么?考这么多?怎么突然就要靠律学和算学这些杂学了?”

“这个也不清楚,听说是陛下的意思。”

“这有人去考吗?我可是听说以前明算科这些经常没人报名。他们去考这秀才科吧,我还是考进士科,封侯拜相可期。”

“算了吧,你知道今年进士科招多少人吗?”

“这你都知道?”

“你不去看告示?国子监进门那里就贴着。上面说,今年进士科只招15人,明经科招35人,秀才科招100人。”

“什么?明经科只招35人?怎么下降的这么多?”

不仅是这个学生感觉惊讶,看到公告的学生都是如此。

进士只招15人并不稀奇,科举开始以来,进士科还有一年只考上几人的情况,15人算是多的了。

只是明经的人数下降让很多人措手不及。

由于明经只需要熟读经书即可,所以每年明经科考上的人数是进士科的十倍左右。

而明经被砍掉的人数都跑到秀才科上面去了,100人啊。

虽然招的多,但对于这些只学习四书五经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噩梦,对于算学、律学之类的,他们平时都不去了解,根本就不懂相关的知识。

要想去考秀才科,必须去学习那些杂学内容,可就只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根本来不及。

当然也可以不报秀才科,去报进士科、明经科或者武举。武举在科举后的一个月,也就是六月开考。

现任兵部尚书刘巨容就是武进士出身,一样当到三品大员,历任节度使、兵部尚书。

“朝廷为什么这么改?以前都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次居然开设进士科。”

“慎言,这是陛下要求的。”

“什么?当我没说,我先走了!”

“明华兄,你等等啊!”

新的科举制度出台,自然是有人高兴有人愁。

“文鼎兄,你打算报什么?进士科?明经科?还是秀才科?文鼎兄你的算学挺不错,你完全可以去报秀才科,肯定能中举。”

“我也在犹豫,可秀才科也不知道前景如何。我大唐的宰相,大多是进士科出身。”

国子监门口的告示面前,两个年轻的学生正在低声交谈,向他们这样的,周围到处都是。

“文鼎兄,话是这么说,可今年进士就招15人,虽说这些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减少很多,但几千人还是有的,这些可都是各地的优秀学子,去争这十五人,那竞争可想很激烈。

反正我家老头子说了,让我别作弊。听说是那锦衣卫来负责维护考场秩序,那可都是些刽子手,惹不起。”白净男子撇撇嘴。

“寒远兄不去考进士科和明经科?”杨文鼎有些惊讶。

“要是没辙秀才科,我可能会去报明经科,不过现在明经科招那么点人,我还是去秀才科算了。好在我还看了些史书,到时候就选史学和书学,中举的把握大点。

我可是听说考中秀才,甲榜(前二十名)都可以担任正八品上的职位,乙榜(后八十名)可以担任从八品上的职位。若是运气好,通过吏部的选试,还能担任从七品上的官职,虽然不如进士科和明经科通过选试可以担任正七品上的官职,但也还算可以了。”肖寒远笑着道。

“你怎么知道的?”杨文鼎有些意外,这些东西在公告上可没有说。

肖寒远看了看周围,把杨文鼎拉到一旁,低声道,“我听我父亲说的,说这是陛下的意思,难道文鼎兄没有去问昭仪娘娘?”

肖寒远口中的昭仪只有一个,那就是小月。杨文鼎的身份也就呼之欲出了,是小月母亲的胞弟--杨四郎,当然‘四郎’是其小名,其大名叫杨文鼎。

当初李晔阆州之行,把小月的胞弟和其小舅杨文鼎带到了利州,后面跟着去了兴元府和长安。

杨文鼎一门心思要考进士,所以到了长安后,李晔就把其送进了国子监的太学读书。虽然其之前已经是乡贡,但考进士何其之难,所以小月求到李晔那里,李晔便送其去了太学读书。

目前国子监下辖六学两馆。

其中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为贵族学校,分别招收三品、五品和七品以上官员子弟,算学、律学、书学为普通学校,招收八品及以下官员或者平民子弟。

两馆就是崇文馆和弘文馆,其中崇文馆更是成了宗室子弟读书的地方。

在以前,国子学生员三百人,太学五百人,四门学一千三百人,律学五十人,书学、算学共三十人。

可以说,这六学,在以前主要还是世家子弟占主导。

现在好点,由于李晔的扶持,目前律学的规模扩张到了三百人,书学和算学共两百人。

其实还有三所学校不比国子监的六学两馆差,分别是位于兴元府的山南书院和位于长安青龙寺故址修建的长安书院。

能以长安为名,自然背景不浅,因为这跟山南书院都是由李晔出资修建的,名义上也归国子监管。

其中山南书院规模最


状态提示:第291章 科举改革(三)(三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