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北洋枭雄>第三百二十八章 王士珍的选择(一)

某种程度上来说,湖北的的局势之所以变的那么复杂,和奉军入关有着直接的联系。,shuhАhА 。

赵东云大举入关,一下子就是打破了北洋内部的表面团结,导致去年共和政fu成立后的北洋体系彻底分裂,赵东云为首的皖军和吴凤岭组成的联军和王英楷、王汝贤、张怀芝、段祺瑞、王士珍的联军大打出手,战事从直隶‘波’及到山东、河南、江苏四省,迫使在南方作战的段祺瑞、王士珍、张怀芝、王汝贤‘抽’调部队北上抵抗奉军南下。

而随着王英楷、王汝贤彻底失败,张怀芝的鲁军在山东损失惨重后,段祺瑞和王士珍所面临的奉军压力就是更大了,这对于兵力雄厚的段祺瑞而言还好一些,虽然被迫从南方前线‘抽’调了大量部队北方苏北抵抗奉军南下,但是皖军依旧在南方的江西、福建两省保留了大量部队,甚至还能够打的端方和锡良节节败退,兵锋直指广东。

然而对于王士珍而言情况却是变的极为不妙,王士珍的兵力本来就远不如段祺瑞,他当初率领第二军南下的时候,麾下部队不仅仅有着他嫡系的第六师、第八‘混’成旅,还有着王汝贤的第八师。

然而随着王汝贤第八师以及王士珍派往河南的几支湖北省陆军‘混’成旅被歼灭后,王士珍所能够掌控的兵力大大缩减,而且因为失去了河南南部这个地盘,导致他的状况进一步恶化。

王士珍和王汝贤的部队在河南惨败后,王士珍手中仅剩不过六万兵力,最后又是被迫从汉口、汉阳一线‘抽’调兵力北上武胜关阻挡奉军南下,这样一来,王士珍在汉阳、汉口一线的兵力只剩下了三万余人而已。

不仅仅兵力迅速减少,而且他的弹‘药’库存也是迅速减少,原本在赵东云入关之前,王士珍还能够从赵东云手中获得来自福元机器厂的炮弹和子弹以及步枪,但是随着奉军入关后,这方面的弹‘药’来源自然也就断绝了,虽然能够利用外购的方式购入一些弹‘药’,但是进口军械价格昂贵无比,而且由于中国数大军阀都是抢着进口武器弹‘药’,这所能够及时获得的弹‘药’数量非常有限。

加上他财力有限,这就导致了王士珍在最近一两个月里情况非常不秒!

对南方联邦里的张之‘洞’和段祺瑞等人也不都是笨蛋,经过半年的恢复后,张之‘洞’麾下的北伐第一军以及新组建的北伐第四军已经膨胀到十五万以上,武器装备虽然不咋地,但是那么多人摆在那里,这趁机发起反攻后,以多打少拿下孝感进而分割王士珍的南北的部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仅仅从军事战略角度上来说,奉军实际上和南方联邦勉强算得上半个盟友,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敌人,那就是段祺瑞和王士珍。

然而现实却是不能如此单纯的看,因为南方联邦和奉军也是敌对关系,而且这种敌对关系比奉军和皖军之间的敌对关系还要浓厚。

如果说奉军、皖军、鄂军之间的战争只是北洋内部战争的话,那么北洋和南方联邦之间的战争就是外部战争。北洋内部战争如果说是利益冲突的话,那么北洋和南方联邦的战争就是原则上的冲突了。

除非南方联邦愿意放弃独立,愿意服从北方共和政fu的领导,不然的话不管是谁主政北洋共和政fu,那么都是要和南方联邦继续打下去,直到分出胜负为止。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东云是不可能和南方联邦达成一个事实上的联盟,甚至表面联盟都是不可能的,尽管他们面对的同样的敌人,但是他们彼此间也是敌人。

赵东云不仅仅要打王士珍,也是要打南方联邦的。

不过在之前赵东云所设想的战略里是先缓一缓湖北,让王士珍和南方联邦的张之‘洞’继续对持下去,然后自己则是集中大部分的兵力和资源先拿下苏北,压下段祺瑞迅速扩张的势头,当然了彻底渡过长江掌控两江也是不现实的,毕竟皖军好歹也有十几万人呢,就算其中一半兵力在苏北全军覆没,皖军依旧能够从南方战线‘抽’调兵力北上回援长江天堑,而且奉军就算能够拿下苏北,自身的损失也不会小,而且在经历长达半年的入关、南下作战后,奉军也需要时间来休整,以恢复部队的战斗力,其中更加关键的是奉军需要时间来重新囤积弹‘药’,粮食等军需物资,以准备下一场的大规模战役。

奉军为了准备苏北战役,可是前后准备了一个多月呢,而且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

所以从现实角度考虑,奉军在拿下苏北后,就需要至少一个以上的休整时间,然后才能够重新发动大规模的南下作战行动。

因此两江方向的战事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而是需要三四个月甚至半年乃至更久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赵东云就需要在这个时间段里保持其他战线上的平静,尤其是河南和湖北方向。

然而湖北的局势变化已经超出了赵东云的设想,王士珍在湖北陷入险境,这王士珍自己失败了事小,更加关键的是会让奉军后续直接面临张之‘洞’麾下是十余万兵力的威胁。

尽管赵东云有着自信张之‘洞’的这十几万人不可能一路沿着京汉线打上来,但是为了应对张之‘洞’,自己就得被迫从其他方向‘抽’调兵力和物资投入到河南方向,而这将会直接影响到苏北那边的战事进行。

两线作战的情况下,赵东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八章 王士珍的选择(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