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买宋>第九十七章 开国太祖的国策

没错,以仁治国几乎是宋朝的国策,这也是由太祖制定的,因为太祖皇帝赵匡胤出身乱世,所以在登上皇位之后,他制定的许多国策,都是来源于他当年的经历,可以说真的是在为百姓考虑。

如他制定的国策中有两条,第一条是重文抑武,也就是尽量不要发动战争。

第二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上书言事人就是谏臣,这等于是给士大夫们发了一块免死金牌。更重要的是,终宋朝一代,这条禁令都被执行得非常彻底,政见不合最多就是贬职,让他离自己远点,不听不听,王八念经。

所以宋王朝前后三百余年,的确鲜见对文人士大夫和批评朝政的人开刀,甚至多次因为这条老规矩而朝令夕改,刀下留人。

这都是因为在宋朝建立之前,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的战乱局面,让得赵匡胤看明白了,战争虽然能带来土地,但是在战争中百姓却是最为痛苦的,战火让不少ren liu离失所,骨肉分离。

因此他重文抑武,稳定民心,让百姓能够安心生活。

特别是第二条不杀言官及士大夫,则是赵匡胤希望宋朝历代皇帝,能够广开纳谏之门,不要在宫中闭目塞听,忘记了忠言逆耳的道理。

可以说,这些国策,在后世的宋朝帝王手上,都有很好的继承,所以宋朝才能延绵三百二十年的国祚。

这一国策也不负众望,给文人积极参政议政创造了一种极为难得的宽松氛围和良好环境,亦保证了政治上的相对清明。

比如当苏东坡因为反对宋神宗的改革而几乎按罪当诛时,就在屠刀即将举起之际,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最后也只好强压下心头的怒火,主动说服御史,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

苏东坡也因这条祖训,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得好好烧烧香感谢感谢太祖皇帝。

也很简单,之所以立下这些国策,就是因为在赵匡胤的眼中,一百个文臣的贪浊,其危害性也不如一个将领的作恶,所以才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他就是下决心要用文人治国理政,尽管是最低程度的安全保证,但却给文人从政为官、发挥才干、敢于直言、恪尽职守,创造出了一种难得的宽松氛围和良好环境。

因此当时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毕竟赵宋官家这样赞美读书人是因为秀才是不会zao fan的,而且就算是想zao fan也是造不成的,所谓秀才zao fan,十年不成嘛,而换做武人就不好说咯。

不光给读书人官职和名声,宋朝对文人的工资待遇也历朝罕见,各种工资补贴拿到手软,不用贪污都能买豪宅美妾。

包括百姓也一样,有许多的福利政策,老人,小孩,孤儿寡母,都有一定的补贴。

包括此时的仁宗皇帝,更是以仁德治国的典范,将太祖定下的国策完美的继承了下来。

在位期间虽然也与西夏有征战,与辽国有增币求和等纷争,但总体属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有盛世景象,史称仁宗盛治。

历代对他的评价都及其之高,说:“宋之英主,无出仁宗。”

并将它与汉文景两位皇帝相比,而清朝的十全老人更是将他与李世民、康熙皇帝并列,成为其最敬重的三位帝王之一。

而关于仁宗皇帝的一生,民间有四句顺口溜广为流传:

狸猫太子何曾换,庆历新政不终全;克己纳谏尚勤俭,仁宗仁名天下传。

这四句几乎概括了赵祯一生的几个重点。

狸猫太子何曾换:

不必说,狸猫换太子的故事脍炙人口,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说的是宋真宗晚年两位妃子同时怀孕,刘氏自己的孩子夭折,为了争夺后位,她用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把李氏的儿子换了过来,于是刘氏成了皇后,李氏被打入冷宫。

后来这个孩子被立为太子,又在包拯的帮助下得知真相,与李氏母子相认。

这个故事出自古典小说《三侠五义》,真的是想象力丰富至极,能想出剥了皮的狸猫这么个经典道具。

不过这个故事也并非全都是杜撰,也有一定历史原型,比如李氏原是刘氏侍女,后被宠幸也封为嫔妃,生了儿子后刘氏要抚养,她也不敢不给。

直到仁宗继位后才知生母是李氏,那时候李氏已亡故,仁宗听说李氏是被迫害致死,于是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是盛装入殓,这才依旧孝敬“养母”。

庆历新政不终全:

说的是仁宗时候,国内土地兼并严重,官员、军队冗员极多,与名目繁多的冗费合成“三冗”。

于是宋仁宗用范仲淹等为相,负责变法,史称庆历新政。

只不过这个新政忙了一年多就失败了,而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也先后被排挤离朝。

只是庆历新政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基础。

克己纳谏尚勤俭:

说的是宋仁宗克己纳谏的故事非常多,比如吃饭吃到沙子,却不肯说,害怕下面人因此获罪;比如看到随从没准备水壶,就忍着口渴不说,害怕他们为此获罪。

纳谏的故事也多,比如朝臣建议裁减宫人,身边的太监不屑,他直接就把这些太监裁撤了。

又比如有人为他进献美女,朝臣建议他远离女色,他害怕日久生情,立即就将这些美女送走。

最出名的是他原本想为宠妃的娘家人升


状态提示:第九十七章 开国太祖的国策--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