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开始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建立海上情报。这种事情都由我的艨艟去做。这是因为:第一,我的艨艟是全编制艨艟,更有战斗力;第二,艨艟的航速快,碰到敌军容易逃跑;第三,我的艨艟上配备了空军,这些空军可以以艨艟为基地,在海面上游弋,比普通的巡逻船视野更远,可以在敌军没有发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得到敌军的情报,同时这些空军都是神将,可以在空中消灭敌军的空中巡逻力量。魔晶炮的射程都不超过视野,所以巡逻船才能够在海上安然存在。
敌军的兵力为250个军的魔晶炮船,我军则为500个军的魔晶炮船,共计对方为25万艘艨艟,160万艘斗舰,我方50万艘艨艟,320万艘斗舰。如此庞大的兵力,直接把现实的红海地图放大了100倍。需要说明的是,战争地图一般都比现实地图要大,主要是看双方的兵力。双方在红海岸边列阵,我军在北岸,对方在南岸。所以各自的132个港口也分别全部分布在北岸和南岸。后方港口居中,我军撤退港口在后方港口和苏伊士地峡的中点,对方撤退港口在后方港口和海峡的中点。五个中型港口则一字排开均匀分布,其中两个中型港口跟后方港口和撤退港口在一起,其他三个分别在苏伊士地峡、海峡以及后方港口和海峡的中点,对方最后一个港口则在后方港口跟苏伊士地峡的中点。中型港口所属的五个小型港口,同样分布在中型港口附近。其中,一个小型港口紧挨中型港口,另外四个小型港口则各自分布在距离相邻两个中型港口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位置。小型港口所属的普通港口没有紧挨小型港口的,四个港口全部分布在距离相邻两个小型港口五分之一和五分之二的位置。
看了双方的港口分布之后,所有人立刻意识到,双方的撤退港口将成为争夺的中心。尽管撤退港口本身不能被占领,但紧邻着撤退港口有一个中型港口外加一个小型港口,只要将这两个港口拿下来,就可以控制对方的退路,将对方牢牢攥在手里。相比之下,对方应该对这个地方的防御比较敏感,可以利用这个敏感的地带来围城打援,调动对方的兵力,相机在海上歼敌,顺便拿下对方的港口。不过我们的敌人是玩家,这意味着对方也有1000号人在那里集思广益。现在我们需要判断出对方的方案。最终我们一致认为,对方可能会将一半以上或者三分之二以上甚至全部的兵力集中到撤退港口附近的两个港口。不过对方集中全部兵力到这两个港口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红海是一个狭长的海区,本方增援的速度未必能够快过对方进攻的速度。尤其是苏伊士地峡和靠近苏伊士地峡的两个中型海港防区,更是没有时间向撤退港口集中。所以如果我们是对方,一定会将海峡防区和后方港口的兵力向撤退港口方向集中,而“肋区”(后方军港和苏伊士地峡的中点一带,我方则在后方军港到海峡的中点一带)的兵力会就近进入后方军港,地峡兵力则进入肋区军港。然后对方会看情形决定到底是不是要继续将兵力向撤退港口集中。一旦后方军港到撤退港口的交通线被切断,他们会就地防守。而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放弃地峡和海峡,削弱后方军港,随时准备放弃肋区,以至后方军港,最后将全部兵力集中到撤退区。对于各自阵营131个军港的兵力配备,一开始由系统进行强制分配。40%的兵力将分配到后方港口。剩下的兵力中,又将有24%的兵力分配到中型港口,14.4%的兵力分配到小型港口。开始的时候玩家可以对名单中的兵力进行调整,但必须是相同兵力的调整,不能让兵力分配数量跟系统的规定不符合。也就是说,按照这个原则,战争开始之后,对方在撤退港口将集中70%的兵力,后方港口和肋区将只剩下各自15%的兵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派出少量兵力接收海峡和地峡的防区,然后以主力进攻对方的撤退港口,并派出一部切断对方从后方到撤退区的交通线,就可以在拿下对方撤退区之后,将对方肋区和地峡的兵力全部消灭。不过冬之野对此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对方绝不会如此简单用兵。如果他是对方,就会将地峡和肋区的兵力全部派过来攻打我们的撤退区,因为对方明知道这两部分兵力难以到撤退区会合,只能做此冒险一击。一旦我军倾巢而出,就会轻易被对方攻破我方的撤退区,甚至比我们还先拿下来。那样一来,我方的士气降低,将严重影响到战斗力。所以冬之野认为,我军在切断对方交通线,威胁对方撤退区的同时,先应该在自己的撤退区设下埋伏,如果对方肋区和地峡的兵力过来,定叫他有来无回。如果他们不来,我们也不吃亏。
对此老干妈对这个战略又做出了完善,他认为如果对方按照我们判断的这样行动,那么他们真正的软肋并不在两翼,而是在总部。以15%的兵力防守总部,这种兵力配置实在太空虚了,我们的第一步主攻方向应该在敌方总部而不是撤退区。一旦打下总部,这比打下撤退区对对方的士气影响更大。
于是在采纳了冬之野和老干妈的意见之后,我军的行动计划也就出炉了。首先,海峡、肋区和总部兵力的一半负责对方撤退区和海峡区的战事。只派出少量海峡区部队攻占对方已经放弃的海峡区港口。这一批港口一定要攻占,因为无论对方如何用兵,都不会将兵力摆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