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和杨坚父子两个一起,站在汉朝文景武三帝一样的高度,给我们留下一个时代传颂的“文炀盛世”。
可惜杨广太急太任性也太好强了,终于踩过了天下百姓的心理底线,令隋朝二世而崩,让李渊白白摘了个水嫩鲜甜的大桃子。有隋朝之时杨坚和杨广父子两代分化瓦解突厥,唐初李靖有那么容易大败**吗?但终唐一代也没有解体突厥的威胁,在680年前后,突厥再度强大起来,并开始重构其草原霸主地位。
唐试图征服高丽的行动以惨败告终,在东北东部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震(后改称渤海)。”
武则天时代突厥再次强大崛起强大,“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此时唐军根本不是突厥的对手,“(突厥)取赵、定所掠(唐朝)男女八九万悉坑之,出五回道去,所过人畜、金币、子女尽剽有之,(唐)诸将皆顾望不敢战。”
唐中宗时“中宗始即位,(突厥)入攻呜沙,于是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与战,不胜,死者几万人,虏(突厥)遂入原、会,多取牧马。”
李渊父子为了夺取天下而甘愿成为突厥的儿皇帝:李渊却向突厥称臣,趁机攻取长安。李渊在给突厥信中写道:“若能从我,不侵百姓,征伐所得,子女玉帛,皆可汗有之。”“若入长安,民众土地入唐公,金玉缯帛归突厥。”
《旧唐书》明确记载:“高祖起义太原,遣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聘于始毕(突厥),引以为援。始毕遣其特勒康稍利等献马千匹,会于绛郡。又遣二千骑助军,从平京城。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赏赐”不符理,下级给上级为进贡,上级给下级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也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他(李渊)幸运地继承了隋王朝这一份大家业。
李渊新王朝的制度便是在前朝遗留下来的坚实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从一定的程度上讲:李渊就是大一号的石敬瑭,李渊当年从太原起兵时向突厥借兵。区别就在于唐朝是一个大王朝、存在的时间比较久。
我个人倒认为,正是隋炀帝的无能才造成了突厥在大业年间的发展壮大。
虽然都说隋导致突厥分为东西两部,隋征服了突厥,但是实际上,隋不曾彻底征服突厥,甚至到了隋炀帝年间,杨广还被始毕可汗围困达一个月之久,直到勤王兵的到来才解围,由此可见突厥当时的实力和对待中原王朝的态度,(你的皇帝人家都敢派兵打)离臣服十万八千里。
李渊起兵时为了稳定后方,像突厥称臣,不管说了什么,这也是政治姿态罢了,整个李渊时代从造反到立国,突厥都没从李渊那里得到过什么具体的好处(除了起兵是送的那些财宝),以至于突厥还突袭并攻下了晋阳。
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中原王庭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说白了就四个字--此消彼长。中原王庭如果稳定,自己政权内部没有问题,国力强盛,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再怎么强大,也是中原王庭的一道菜。
但是如果中原王庭自己政治黑暗,吏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就差,自然无法抵挡游牧民族的军事入侵,老百姓就遭殃。而唐初时期,突厥成为中原王庭的严重威胁,这个根本就不是唐的过错,如非隋炀帝的错误,突厥不会发展壮大得如此迅速。
即使是这样,突厥也没能张扬多久,贞观四年,**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
显庆二年,西突厥被唐军所灭,可汗被俘。即使是这样,战争也还没完全停止,一直到了李隆基时代,745年唐军再次打败突厥人,这次胜利真正征服了突厥人,而在唐军和唐仆从军的打击下,突厥人并入了他族,在中原王庭的北方,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了。
从此唐帝国再也没有受到突厥的威胁。但是还有不少突厥人向西迁徙避开唐军打击,西迁的突厥人倒是在阿富汗阿拉伯一带又建立了国家,这是后话了。
所以从这些地方看来,李渊根本就不是石敬瑭,起兵时候向突厥称臣不过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罢了,而从起兵到立国后执政,李渊从未出卖过中原民族的利益。
隋虽然胜过突厥,但从未给突厥毁灭性打击,而在隋炀帝年间,突厥甚至壮大到成为中原王庭的巨大危险,连隋的皇帝都他们围困一个月,而给突厥毁灭性打击的是唐,几代皇帝,长达120年的战争,最终导致了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彻底消失在中国的北方。
杨广有过人的文武才能:平江南、完善科举制、开京杭运河、击败吐谷浑、开发西域、攻突厥、征高丽。至于杨广杀父,在正史当中没有记载。
何况唐朝李世民开创了皇帝亲自过问编写历史事宜,可想而知唐人编写的历史是不会给杨广戴了高帽子的。
隋炀帝在西巡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成为千古名篇。无论是杨广还是李世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残害手足兄弟。
但杨广的文武才能不次于李世民。可惜历史是由胜利者所编写的:李世民在文人的笔中成为千古名君,而杨广却成为历史反面人物的典型。
空有雄才,京杭运河和征高丽这两件事同时办了,超越了那个时代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