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道,日南郡之南。
雾湿岭以西,日落国。
獐子河畔,王都日落城。
国王罗艺身披铠甲,骑在战马上,身后跟着一队彪悍的王国亲军骑士。刚打了一场大胜仗,又灭了一个蛮横不听令的寨子,罗艺和骑士们都很高兴。
不大的王都城门前,全城的百姓都跑出城来迎接。
日落城比较简单,甚至与王城有些不够匹配,只是一座周墙只是土石垒就,既没包砖,也没有高大气派的城门楼。
此时王城里全部人口也不到一万,其中迁移来的中原百姓约千户左右,他们拥有国民身份,占了迁来百姓的一半左右。另外还有大约数千奴隶,这些多是罗艺征讨的不臣服的境内部落。
这块地方,过去一直是真腊国所有,中原王朝虽一直控制着交趾以及日南等沿海九郡,但只限沿海之地,其西面有一条狭长的山脉长山山脉,高高的山脉,茂密的丛林,都阻隔着汉人往西拓展。
直到罗艺在隋末出镇安南之时,当时真腊内乱,各部混战,于是罗艺趁机出兵,越过了长山山脉重要的一个山口雾湿岭,率兵横扫了湄公河的一条支流罗伦河流域数百里地,威服各部落,在此设立了日落、文阳两县。
不过此地本已经是日南郡最南之地,又孤悬于大山之西,土地虽广,但还是太偏远。
此前皇帝突然发病,昏迷不醒,当时朝廷的宰相们担心宗室王在地方统领军政,会威胁到年幼的太子,为防万一,于是收回罗艺的官职,分封他到雾湿岭以西,建日落王国。
这个分封对于罗艺来说,倒还不错的,毕竟这块地本来就是他亲自打下来的,他也在安南呆了几年,对这边多少有些熟悉了。
当时朝廷催的急,罗艺也就匆匆就封。
到此地后,面临的是只有两个简陋的小县城,和千百户人口。说是小县城,倒不如说是个交易点,驻守的士兵和家眷,来此收购象牙等货物的商人们,一些流放屯田的流人。
朝廷把这里的这点点人口都划给了罗艺为封户,又把当地的驻军转为了封国的朝廷驻派亲军。
加上罗艺自己带来的部曲等,整个王国的军队都不满千,人口不过万。
好在罗艺也不挑剔,就藩之后,开始拿出钱财,四处招募人口,并训练战士,同时加固两座城池。
他又派人去与封国内的各个真腊部落的原住民传话,让各部首领前来拜见,对于肯来拜见的,他都授封他们为亭长、里正、村长之类的头衔,并让他们送子弟来王都新建的学校读书,并选其精壮者担任他的亲卫。
同时,也允许这些人来王城交易。
而对于那些不肯听令的,罗艺就不客气了。
先礼后兵。
他率领王国亲军和自己的侍卫,一一扫荡过去,虽然真腊部落民也很凶悍,可那些野人一般的部落民,打着赤脚,拿着骨箭,既无铠甲又于锋利武器,如何是罗艺对手呢?
这大半年来,罗艺已经扫灭了十几个寨子,俘虏了几千人。
这些被俘者,罗艺直接贬为奴隶,然后在他们的原寨子修整后建立屯庄,安排汉人移民过去屯田居住。
“这次收获不小,居然还是个能驱大象的部落,缴获十几头大象,还有这么多象牙呢。”
罗艺捋着须,“大象看着庞大,其实胆小,真要对付这种完全没有防护,又没有数量优势的象兵,简单的很。”
象兵可惧者,还得是成群结队,若是成百上千的大象冲过来,还是很猛的。当然,就现在这周边,还没有这样强的部落呢。
日落国所在的这片地方,算是两座大山脉之间的一片谷地,其南北三百里,东西数十里,其境内有东西流向的数条河流,同时也有南北流向的大河漳子河。
这河本地名译为罗伦江,不过罗艺改成了獐子河,盖因这里獐子多,经常有獐子在河边饮水。
“据说这獐水河向北一直流,汇入的大河(湄公河)还是从青海流经剑南、云南过来的?”
说话之人是李世民,他因拒不听从朝廷的调派,最后一贬再贬,直到除籍为民,最后被一路发配到了广南屯田。
后来又跟随罗艺来到了日落国,担任了参军事之职。
罗艺做为封国国王,并不是对封地有完全的军事和行z quan,相反,朝廷在其封地依然是派官员来任地方官,并派驻将领,驻守府兵,军政皆由朝廷所派官员负责。
不过相应的,封王依然还有一套自己的国官,比如身为国王,罗艺便有王师、王傅、王友各一人,文学二人,长史、司马、咨议参军各一人,掾、属各一人,主簿、录事、记事各一,还有六曹参军事各一人,参军事四人,行参军六人等。
不过因为诸侯并没有直接管理封**政税赋等权力,因此这套国官系统,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名义上的,没啥实权。
李世民所授的参军事,也都是视品,并没有实际品阶。
不过实际上嘛,封王诸侯们远在边疆的蛮荒之地,形势复杂,而罗艺又是第一代封王,本身又是威望高的人,因此在这里,日南国两位县令以及驻军的校尉,都还是比较听罗艺的。
几次出兵,罗艺名为助阵,实际上就是统兵指挥。
“听陛下先前说过一次,说这獐子河从雾湿岭发源,到汇入那大河就有八百里长。而那大河就更了不得了,起源自剑南西的高原之上,流入剑南、经云南,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