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种原因,沈氏她们娘几个,总算是清闲了,就有一些小事儿,也被徐二根夫妻俩抢着给他们做完了,要不然年里面怎么的也得忙些事儿。
老石家租的是汪里长族兄家的房子,虽然是两间泥墙草房,但当时盖的比一般草房子要高一些,阔一点。两间房子隔成了五小间。三间卧室,一个堂屋和一个厨房。
从腊月二十六研习楼和住院部的工程停下来之后,家里也没啥事儿,沈氏便早出晚归窝在老石家不出来了。
还自带了针线活,一坐一天,闲话唠嗑之间,给一家人做着衣服鞋袜。
自家那小楼里面现在住满了老木家的人,一天到晚在家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看着心烦,还不如到石干娘这边来,总还有几个能说话的。
木老太太在家里闲着也无聊,那三个儿媳妇都是眼力见极好的,对木老爷子,多少还有所畏惧,对她这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婆婆,却自始至终没有放在眼里过,只把她当成透明人一般。
几个儿子虽说对她也还过得去,但儿子有儿子的事儿,也不能每天陪着她说话干啥的,而她跟木老爷子这辈子更是从来没有多话。
沈氏见如此,便也拉着木老太太一起,早晚一同进出,在老石家里,一起围坐在炕上做着针线活,唠唠闲磕。
看上去木老太太对这样的安排也很欢喜,笑容和话语都多了起来。
老石家的火炕是照着老家那方式现盘的,徽州这地带可没有这个东西。
这个地方说南不南说北不北的,冬天虽然不像他们在老家时候动辄零下三四十度,可是零下十几二十度是有的,也是滴水成冰的。
此地只有非常有钱的人家,才会在地下装上火龙,过热水升温取暖,跟现在的地暖一个道理。而一般的百姓家里最多也就生个火炉,忍着混着,就把这一个个冬天糊过去了。
当初在盖那小楼的时候,蔡师傅也只不过随口提了那么一下,但沐雪知道这古代竟然还有地暖这种装置的时候,便动了心。
孤儿院里冰冷的铁床,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那么多年冰冷的课堂,直到她自己跟人合租,自己买了空调,才算是过上了冬暖夏凉的生活,可也只不过半年时间,就穿到了这古代来了。
想想还真是不甘心啊!
虽然她可以每天晚上进空间里睡,冻不着她,但是她也不想家里人受这种罪。
算算造价,这座小楼如果都装上火龙的话,大概要多花出将近二百多两银子。
差不多可以多盖三四间房了。
但这还是在她的能力范围以内的,不算是超前消费,一咬牙,装了吧!
可老石家自从搬了出来,今年可就享不到这种福了,这大冬天的冰天雪地,他们这些睡惯了炕的北方人,不盘个炕真是会的冻的睡不着。
现在有了这热乎乎的火炕,地下又烧着火炉子,坐着热水,有时候上面再烤两个山芋,烤点花生,又按照沐雪教授的方法,用玉米爆点爆米花,炒点瓜子儿什么的,全当零嘴儿,大人孩子过得很是惬意。
这才是该有的年味儿。
韩战沐雪小雨,又加上林典文家的四个孩子,再加上一个阿宝和新回来的泰戈,男孩一帮女孩一帮,一天到晚也是待在这里玩耍,老石家空前的热闹起来。
现在家里不缺米,不缺粮的,又有这么多孩子,欢欢喜喜,石家老两口打心眼里高兴。因为一天到晚的也没事干,一天三餐便改为了一天两餐,上午巳时中,也就是上午十点吃一顿,下午酉时中吃一顿,中间若是饿了,再吃一点小点心打发了一下就够了。
菜烧的也简单,青菜豆腐,肉片粉丝,大锅乱炖。毕竟都是北方人,面食肯定是少不掉的,蒸上包子馒头,有时候也做上一锅面疙瘩,为了照顾几个当地孩子的口味,还得煮一点米饭,米饭里搁一点各种咸货一起煮,油浸浸咸噌噌吃的喷香。
自从他们这个小团体加入了木老太太之后,大家才发现木老太太不但针线活做得非常细致,仅次于大娥,还有一手做面食的好手艺。于是他们每日的餐点里又增加了油香、花卷儿、油条各种拌面,面团儿里和上红萝卜汁苋菜汁菠菜汁南瓜汁做成彩色的各种小动物,蝴蝶,刺猬,兔子等等,花样繁多目不暇接。
这可是个意外收获,把这一大群孩子高兴坏了。
……
这两间草屋前面还有一个三四十个平方的小院子。平日里可以留着晒衣服,晒被子。这几日雪下的没停,积了有二尺高,孩子们的任务便是每天过来清理院子新下的雪,顺便在院子里堆雪人,打雪仗,玩的两只手红彤彤的,进来用热水泡回暖,乐得欢声笑语不断。
大人们也会不断的笑着斥责孩子们,这么冷的天,也不知道在屋子里面暖一暖。可那些猴崽子们哪里能听,最后只留了一个最小的林立农在屋子里炕上爬来爬去,玩着他那几样沐雪给她买的小瓷鸟的哨子,一套积木,和一个大布熊。
阿宝和泰戈一年时间也长得老大了,阿宝吃的都是蔬菜,倒耗费不了多少钱,比着去年刚发现他的时候,他的体重已经增加了将近一半,也有六十多斤了,泰哥跟着韩战待在山上,都是自己去捕猎,也没花费什么,却袭得了一身野性,体型长了一倍,已快有上百斤了。
回来之后让沐雪关在空间里好几天,又打了它几顿,才又慢慢驯服回来,现在看到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