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晚明之帝国风云>第092 廿年 二
大学分基地;新学书生数量因此急速扩张。

当然,新学学生就业问题也随之而来。

朝廷没有那么多官位,郑义推广新学目的也并非简单培养官僚。

自泰武六年始,郑义开始刹闸限量,升学规则由宽进宽出变严进宽出,整体科举体系则宽进严出。

朱明王朝时科举做官,说是科举做官,其实绝大多数是进士做官。明人常识里,秀才是穷酸,举人是老爷,进士才是官老爷。郑义将闸门设在进士关口,举人考进士不再简单考试死知识,而是糅合历代科举与标准时空共和国公务员考试等等内容,过了这一关口,才算真正走通科举取士之路。新式进士考,每年一考,按需录选,先公布当年预计缺口,再令举人自由报考。同时地方也陆续组建仿版吏官考,准许举人、秀才、童生考选吏员,举人功名优先于秀才,秀才功名优先于童生,原则上不许无功名者考吏员。当然考虑新生学生数量有限,学生蔑视吏员现状,等等因素,地方吏员革新速度远远不如官员科举。

朱明王朝三年一考,每榜录选三百余进士,科举道路之艰难远甚于新式进士考。做官难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官迷们只会更加努力苦读。另外,考进士落选的举人,不但可以重复再考,也可转头考吏员,机会还是很多的。

总之,新学学生抵触有限,而保守派想闹腾却没有说话地方。

进士考设闸同时,大学、中学、小学也陆续收紧口袋。教育水平与工业水平相辅相成,没有教育成就绝难发展工业,没有工业基础也养不起大量学生。郑义起家之初的陕西延安府等地,由于一省一大学,一县一中学政策,生源富裕地区陆续提高招生门槛,童生想继续读中学,必须与其他童生竞争有限招生名额,当然也可以投机取巧移民其他生源较少地区。可以想象,学校数量有限背景下,中华帝国的科举难度必将成倍成倍增加,进而演变成朱明时代的学校体系。其实,就晚明工业农业基础,一县一中学体系也很难养起。为了进一步控制失业人口,郑义又果断复制明际廪生、增生、附生制度,明确划分在读学生等级,减少舆论非议与政府开销。

言而总之,尽管新学本质为通识教育,现实残酷条件却令其飞速堕化成精英教育。

归根到底,还是缺钱。

郑义革鼎朱明之后,帝国财政收入猛增,譬如泰武二十年税收就高达万银圆之巨。然而,位面基地训练的超时代海陆军,他们每年的维持费却是黑洞般庞大数字。仍以泰武二十年为例,该年陆军维持费1360万银圆、海军维持费1264万银圆,合计2624万银圆,占当年财政收入72。再扣除官吏年薪等行政支出,扣除各种常态开支,泰武二十年财税非但没有丝毫盈余,反而欠下80万银圆债务。绝对财政赤字比赤贫的朱明朝廷还要庞大数倍,扶持教育、投资建设等,都是不敢奢望的梦想。

郑义的钱包其实非常富余,货币改革收拢的金银贵金属以百吨计。可问题的关键在于,郑义降临本时空夺取九州中国权柄,是欲令九州中国为自己所用,而不是任劳任怨来当无私保姆。帝国军队的消耗,自然当由帝国的钱袋子来承担。


状态提示:第092 廿年 二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