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永远的兵魂>第一百四十九章 战场救护(上)

钟国龙很是平静的说道:“张斌,动作不对不是你的错,回头你要给你们部队打个电话说一下,你那样的动作第一不能在绳索上完全掌控身体平衡,控制下降速度。第二,两腿张开很容易摩擦到裆部,导致不必要的受伤。当然,你也别学我和利华、强子索降的那个动作,除非在战斗中遇到突发状况,生命受到威胁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最快的索降方法,不然,很容易受伤或者造成非战斗减员,毕竟,我们三个都是训练过上千次的。”

张斌点头示意明白。

十几分钟后,五十三支参赛代表队浩浩荡荡的走回战术宽阔的训练场。

此时的坎坷不平的战术训练场被勤务人员用石灰划开了五十三个平均200平方米的区域。

已经有些昏暗的天空下,战术训练场上,吉格斯中校并不高大的身材矗立在五十三支代表队面前,手持一个大号的扩音器说道:“竞赛项目:战场救护。

时间:以最快的时间完成,根据伤员受伤程度、位置的情况规定急救时间,四肢炸断,没有进行有效止血,10分钟内伤员就会死亡。骨折固定,10分钟没有完成,就会遭受敌人二次袭扰,包扎,搬运同上,所以说,有效成绩计算我们是按照十分钟以内,这也是我们的士兵在近几年战斗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地点:直接分配竞赛区域,各队请注意各自白线区域内,不要把旁边队伍区域内的伤员给抢走了。

内容方法:五十三个区域内。所有参赛队同时进行。在每个区域内。有五名受伤部位、程度不一的伤员。各队9名学员需要采用止血、包扎、固定、三种搬运方法对伤员进行救护,并根据伤员所述的战场情况采取不同的搬运方法搬运回到各自区域内红线指定安全位置。在你们的战术背囊侧边口袋里有一套救护装备,分别是止血带一条,牛皮筋一根,固定板凉快,止血喷剂一瓶。急救包一个,内含两张纱布,两快止血棉。区域红线外还有一张折叠简易担架。

标准:计算成绩除时间外,各队区域将会有一个军医负责检查各种救护方法是否正确,动作是否标准。

为了让大家认识到战场救护的战场救护的重要xing和明白战场救护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xing,我对战场救护的意义及作用做一个简单的讲解:战时参战人员在战场上负伤。对负伤者进行及时的止血、包扎等抢救,使伤亡人数减少到最低程度,统称战场救护。

战场救护是战时参战人员负伤的自我救护和互相救护活动。以往革命战争的经验证明,战时约有50的伤员是群众自救互救的。迅速、准确的战场救护,对及时挽救伤员的生命,减少残废,恢复战斗力。巩固战斗意志和对伤员的进一步治疗、康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我们大部分的伤员是因爆炸受伤而不是被枪打伤。路边炸弹会将士兵的四肢炸断。如果不立即止血,10分钟内就会导致死亡。为了防患于未然,很多我们的士兵在徒步巡逻时会在四肢上松松地扎上止血带,一旦发生意外,可以立刻扎紧进行止血。有消息称,下一代作战服的设计者正在考虑是否将止血带直接做进服装中,并配备一个充气罐,紧急情况下可以给止血带充气加压。军事分析家估计,在近年来的战事中,古老的止血带和战场救护的技能至少挽救了我们军队1000名士兵的xing命。

下面由我宣布各队竞赛区域,进入区域后站在区域红线后做好救护准备,等待竞赛开始口令。

西班牙皇家军事学院代表队,一号区域。

比利时代表队,二号区域。

美国海军学院一队,三号区域。

…………………………

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队,三十二号区域。

…………

吉格斯中校宣布完竞赛区域分配后,钟国龙带领自己的队员前往三十二号区域,石灰划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左右,整块区域呈长方形,区域内有诸个单兵、班掩体,还稀稀疏疏的长着几颗针叶松。”

白线内还站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二十岁出头的西点学员,身材中等,穿着美军制式迷彩作战服,手拿一个秒表和一个本子。

另一个穿着白大褂的军医是负责检查统计的,看到钟国龙9人过来,满脸微笑的朝着几人慢步走过来,对着带队的钟国龙说道:“你好,我是本区域负责的杰克中尉,现在你们只能站在所在区域的红线外,不能上前查看区域,希望你们能取得好成绩。”

钟国龙微笑回道:“明白,杰克中尉,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队的钟国龙,希望我们的表现不会让你失望。”

在寒暄几句后,钟国龙立马招呼大家检查背囊侧袋的救护用品,把准备区的建议折叠担架也打开检查了一番,而后9人围坐成一圈。

“通过刚才项目负责人吉格斯中校的讲解,我发现美军训练的战场救护科目和我军的应该都是差不多的,不外乎出血与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个方面。我观察了一下我们的区域,宽大概是100米左右。等下开始后,我们9个人分成五组,我和张斌为一组,华仔和大宝二组、强子和祥云三组,二宝小宝为四组,吴妮为个人机动组,哪一组遇到的伤员自己包扎,固定搞不定的,就招呼吴妮过去帮忙。我们四组各自负责25米宽的纵向区域,发现伤员立马救护,吴妮全场地搜索,大家时候明白了吗?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九章 战场救护(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