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狼行三国>第八百一十二章 先声夺人

身为一个武者,能碰见典韦这样的强大对手,张绣定会欣然与之一战,可身为大将一军统领他的行止却都要从全军从整个战局的角度出发,任何有可能损及大局的事情绝不可为!倘若一味好勇斗狠那也只不过是一勇之夫,岂能当得其一军统领之职位!双方列阵相对之时,张绣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敌军的详细观察,除了敌军大将夏侯惇之外,虎痴恶来亦是联袂而来,凭眼下长安营的阵容在斗将之上肯定不占上风,明知不利己方还要强行为之岂是将者之道?

其实在看见敌方大军出现的一刻,张绣心中已经有了不详的预感,夏侯惇能在此时此刻与此处出现,雄关必定已经在曹军手中,而张任严颜二将并未败退,最大的可能便是为敌所俘或是力战而亡,以他对师兄性情的了解恐怕还是要以后者居多,张继远此人忠义刚直宁折不弯,绝不会向曹贼卑躬屈膝!但这个念头一起就被张绣强行压了下来,眼下突然遭遇敌军,又是敌众我寡之势,他最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面对此时的局面,任何可能影响到他冷静的心情都是隐患!

“哼,凭你也能称大将?今日某家倒要看看汝是否能言行一致!”夏侯惇冷哼一声,出言之后竟是缓缓而退,他心中所想亦与此时的张绣一般无二,要的是战局的胜利,恶来典韦出手战胜对方振奋士气的可能行比自己为大,可张绣却极为冷静的并不接下,此时己方还处在兵力上的优势,可又岂知对方没有后援,眼前观敌军阵势虽是雄壮,但要让他就此退去却是心有不甘的,总要在战阵之上分个高下!

夏侯惇典韦一退,张绣与众将也随之回归本阵,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较量了,看敌军的数量倍于己方,暂取守势是必须的,回马之中张公行与穆顺略作言语,到了阵中之后后者便飞马往后军去了,就在长安营身后不远之处还有着汉中军杨昂的一万大军,夏侯惇可在此处设伏打他一个出其不意,张绣便也能利用其所未见加以应对!

曹军之中司马懿令旗挥动,兖州营士卒立刻摆出攻击阵型缓缓而进,前方坚固的盾阵可以阻挡对方的箭矢打击,两翼的军阵与此同时也在缓缓移动,想要凭借人数上的优势对长安营形成包夹之势!张绣见状亦是连声令下,燕军士卒立刻针对对方的布阵做出自身的调整,除了马岱的司州营骑军之外,两翼的步卒都将军阵再度加厚!

在日前的那场大战之中,曹军精锐飞熊军能够以少胜多除了战力坚强之外最大的倚仗就是灵活熟练的战阵,此番两大强军对垒,除了斗双方士卒的勇悍之外,将者对阵型的变换选择亦是重中之重!这斗军之道虽无斗将那般耀目直观,可在知兵之人的眼中却是更为看重,而论起此处,当年兖州之战封丘城下刘曹之间那场对决可为经典!

一般而言步军之间的对决,弓弩只能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很难对对方形成致命的打击,即或是白虎营的穿云弓也只能使得这个威胁更大一些罢了,夏侯惇张绣心中对此都是明镜一般,这样的对决打到最后还是要看双方士卒的战力高下!不过张公行手中的器械营却是夏侯元让军中不曾拥有的,燕军科技的优势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

随着密集的箭雨,数十块带着呼啸之声的飞石狠狠的砸在了曹军战阵最前那一列盾阵之上,携飞行之间蕴含的巨力,厚重的盾牌也被砸出了缝隙,使得原本近乎完美的阵型出现了一丝瑕疵,而在此时所有的弩箭便开始集中在这些缝隙上加以攻击,之间的衔接做的犹如行云流水,单从此处便知眼前的这个战法是经过无数次演练的!

陡然遭遇打击,曹军的表现还是极为沉稳,后续的盾牌手立刻上前堵住空挡,明知飞石的巨大威胁也没有丝毫的退缩,与之相应的是整个方阵都略略加快了脚步,要尽量缩短这段攻击距离!此番张绣携来的器械营只是一部,不可能对曹军形成太大的打击,但眼前的这个效果已然足够了,兖州营士卒不惧生死的顶着箭雨与飞石前进,前仆后继使得他们的阵型不至出现太大的漏洞,可短暂的缝隙却是难免!

待到敌军距离长安营之阵不过五十步时,燕军的飞石便不约而同的对着其军阵的一处猛砸,营中这些小型轰天炮的威力虽不能与巨型轰天炮或是襄阳炮相比,但在精确程度上却更加准确,合力一处其威力也得到了体现,这一次曹军阵势的合拢就没有方才那般快捷了,说时迟那时快,兖州军士卒之间对方军阵忽而左右分开,一队威武不凡的骑军如同猛虎下山一般的冲了出来,所对方向正是缺口所在!时机的把握妙到毫巅,尚未等盾阵合拢,骑兵已经到了眼前 。

与刘毅一般,张虎也没有预料到曹操会对雄关有着如此谋划,但在燕军的操练之中向来是以兖州军为假想敌的,此处也体现在了刘毅合众人之力编写的操演纲要之中,相较与曹军,燕军最大的优势就在骑军之上,如何利用好自己的这个优势一直是朗生在心中不断琢磨的问题!体现在战阵之上,与步军之间的配合亦是其中之重!此次的全军整编八大主力军增设骑兵营就是出于这个考虑,而作为最后新编的两军,长安司州二营是在一处合练的,其中更见默契之处!

在方才的试探之中,曹军已然见到了燕军的小型轰天炮,可在夏侯惇司马懿的常识之中,这样的军械还是多在攻坚战中建功,便拿曹军列出的攻击


状态提示:第八百一十二章 先声夺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