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狼行三国>第六百零五章 安平会师

(感谢书友axlo投出宝贵月票。)

司州安平,此处五年之前只是一个拥有几十户人口的小村,在刘毅大军拿下洛阳之后却因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成了南来北往的要冲所在,此时共有六条要道在此汇集,当年的小村已经变成了一个方圆十里,户有数千户的城镇,商业设施的发达使得安平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过他的小是仅对刘毅治下而言,于汉末可算中小型城市了。

汉末之时判断一个地域是否发展良好的标准极为简单,便是人口的多寡,此处较之五年之前可谓天渊之别,户数增加近百倍,除了张虎的治政之功外,商业的兴盛与地理条件就是最大的原因!安平县城周边与其他城镇一般都是广阔的农田,唯一的不同便是此处一般的良田都属于军屯,在这个交通要道是常驻张辽燕云营一军人马的,不少司州郡国兵及民夫亦在此地屯田,尽显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司州大战开始之后,张辽将此处的士卒尽数抽调与前线,防御的任务便担在了此处两千郡国的身上,而在三日之前却有一对人数众多的异族骑军来到城外驻扎,为首大将正是燕云营统领张文远!此段时日刘毅坐守洛阳以抗联军之兵,张辽与樊稠二人则分别带领乌桓及匈奴骑军隐伏各处,在加快熟悉操练之中等候着主公出击的军令。

那日营中之会后,刘毅便定下了以洛阳坚城消耗敌军锐气,两路骑军伺机而动的战略框架,而幽州军与百姓之间的良好关系及司州百姓对刘毅的支持使得两族骑军在司州任何一处都是如鱼得水,丝毫没有后顾之忧,地利加上人和更使得联军对这两支人马的动向难测其实,每变换一处驻地都会有当地官员带领百姓给予极大的配合!

司州的粮食储备重地共有四处,函谷虎牢、洛阳安平,此次由于敌军突袭导致函谷陷落,青龙营统领杨明在战死之前曾命士卒焚烧城中屯粮,可留给他的时间实在太少,因此尚有大半粮草落入了联军之手,让韩遂张卫很是大大的收获了一笔,也对司州之富更加垂涎,函谷一地的存粮不要说是西凉苦寒之地,就是对于富庶的汉中而言也是一个极其巨大的数字,亦增强了联军的持久作战能力。

如今联军大军兵临洛阳城下,虎牢与司州之间的联系暂被截断,此时仅靠安平一处的存粮与各地郡县的储备担负数万大军便略显捉襟见肘,不过也是在战时刘毅治下各处的应变能力也表现了出来。首先便是并州张纮的大力调集,人员、物资、粮草不断的从并州各地运往司州,而各地官员们也根据战时的律令在民间做了征集!这样的征集若是放在十年之前必会惹得天怒人怨甚至有不少惨况发生,可在司州大地上征集工作却是进展的极为顺利,很多百姓都是自发的响应府衙号召,成群结队的将家中余粮送往府中,在那里他们会得到一块当地府衙发放的竹牌,写明征集的粮草数量,并会在战后凭此得到补偿,由于司州各府平素在民间的良好信誉与口碑,百姓并无太多的担心,他们此时心中都盼望着刘将军的大军能够很快取得胜利,除了粮草的支持之外民夫的征集亦是报名踊跃,司州治政的成功在此次大战之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也是此次战局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一点对于于紧来说感触最深,以往大汉百姓见到匈奴士卒无不闻风远遁,他们所到之处往往是十室九空,而此次可谓是箪食壶浆,照顾周到,他们每到一处的营地粮草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对这些帮助刘将军打仗的异族之人百姓表示出了极大的善意,出了刘毅这十数年来威震异族改变了他们的心理之外州府的宣传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然对于图葛兄弟而言,大汉百姓的友善他们早就有过体会。

对于刘毅而言,这次在司州作战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是极为少见的守御战,治下百姓在战乱之时对自己军队的信任与支持让他很有成就感,刘毅一向极为自信却绝不狂妄,更不会去轻视对手,此次兵力处于极大劣势之时他仍然一行想要歼灭来犯之敌,其中很大一部分信心的来源就是司州百姓的全力配合,在他眼中足抵十万大军!

安平之北五里有一处汇聚数条道路的所在名为北望坡,此时张辽领着一众将校正在此处等候着,此来安平是主公与军师在半月之前发布的军令,其内容让他也是兴奋不已,冀州幽州二处的援军已在路上,且来的都是精兵强将,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司州的刘毅军战力,也使得主公在调兵遣将之上拥有了更大的余地,按照自己心中的分析,严纲高览的援军一到,司州大战在兵力上已经趋向于平衡,加上地利与人和的便利,胜利的天平在慢慢的向着自己一方而倾斜,对战时百姓爆发出的激情有着感慨的绝不止异族骑军,张文远亦在其列,主公的出色之处绝不仅仅在军略一个方面,治政之能也令人钦佩。

众人所站的这条道路正是贯穿幽州并州司州三处的一条驿道,也是此次田豫为严纲高览二人指定的通道,张辽在接到主公将令之后立刻派出所部人马对司州境内的一段进行了戒备,身为大将他更能深深的体会援军隐秘到达的重要性!此时虽还未见人马声音,但前方扬起的尘烟与道路上微微的震动已经说明援军离此不远了。

“张将军,来得可是严纲将军的白马营与儁乂的虎卫营?大哥对那帮贼人也算看得起了。”不久之后援军第一批士卒


状态提示:第六百零五章 安平会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