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沿着倾斜的墓道走了很久,越往下越闷热,吴先生叫停大家。
看了看彪子和土行孙手里检测仪的数据,示意大家可以吃点东西喝点水,歇息一下。
土行孙问道:“您老估计还有多远?咱们不是遇到鬼打墙了吧?”
吴先生喝了口水说道:“笔直的墓道又没有拐弯,哪来的鬼打墙。根据欧洲核子研究所的测量,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至1500米。《汉旧仪》记载了陵墓修建者李斯的奏折,奏之曰:“丞相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意思就是李斯上奏说:已经开凿到地下最深处,凿不进去,也烧不着火,敲打地下却什么也没有,感觉好像已经挖到了骊山的底部。秦始皇听了李斯的禀报后,下令再从底部向旁边挖300丈。”
土行孙吃惊道:“这么深这么大的话,会不会地宫已经被地下水淹了?”
吴先生没有答话,而是吃了一块巧克力。慢慢的像是要把土行孙的疑虑也一起咀嚼、消化掉。又点燃一支烟才开口说道:“《秦始皇本纪》记载:“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汉书》又云:“下彻三泉合采金石,冶铜锢其内,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中成观游,上成山林。”在古代“三”不一定指数字3,很可能是指很多。也就是说修建陵墓时就遇到很多层地下水,匠人们把熔化的铜汁浇灌在底层,填充地基的缝隙。还有三百丈大概一千米,底部一千米顶部不会少于一百米。在两千多年前的工匠是如何用巨石修筑如此跨度的庞大建筑呢?已发掘的秦陵兵马俑陪葬坑中,还没有出现砖与砖之间的错缝技术。所以我推断整个地宫都是青铜灌注修建的,所以才能屹立两千余年而不倒,经历八级地震而无损。如果只是用来阻挡地下水的青铜箍为什么要漆涂其外,被以珠玉,饰以翡翠呢?《礼记》上说:“天子之棺四重”这个青铜地宫也许就是秦始皇的外椁,也称大棺。”
听得精精有味的“小狐狸”插道:“那得用多少铜啊,古代开采技术又不行,可能吗?”
吴先生笑了笑答道:“《过秦论》中说:“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有人造反,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关于铜人高度史料记载:“坐高三丈”;“有大人长五丈……铸而象之。”说明这十二个铜人或站或坐大小不一,“高三丈,钟小者皆千石也。”按最小数字一千石计,大约二十四万斤,合今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后人认为十二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它们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这座墓中了。我想以秦始皇的性格,与其陪葬品里多十二个无用的铜人,不如把它们化为坚固的棺椁保护自己的以及灵魂无虞。而前面的“金门”应该就是一扇青铜门。我也是看了刘从善的笔记后,非常诧异秦始皇为什么会给自己的陵墓铸造一扇“金门”。查阅了很多史料,也请教了几位“高人”才隐隐约约有了这个推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