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游山玩水在新疆>自驾第三条沙漠公路游记(是谁在窃取《山海经》)

本来原计划是从且末到若羌,在绕道尉犁回拜城,但单位来电话说水系统要开始调试了。

但若羌是我一定要去的地方,为什么一定要去若羌呢。一个原因是因为《山海经》里记载,大禹治水时描述的关于柳相流出的又臭又腥的血水,又臭又腥的水极有可能是高氨氮污水。处理高氨氮污水在现在来讲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难题,现在的处理方法不是不能处理,而是处理起来能耗很高。还有一个一定要去若羌的原因是,大禹治水游九州时去的那个泡菜坛子——终北国。

《山海经》描述终北国,禹朝着北方继续前行,渐渐地,大禹发现这里反而风景与众不同,一条看不到边的山冈横在眼前,大禹很奇怪,于是爬上了山冈看个清楚。原来山冈下面是平坦的土地,除了一些弯弯曲曲的小河之外什么都没有,不管男女老幼都聚集在水边,或躺着、或坐着,有人唱歌、有人舞蹈。他就看见一个男子在小河边里捧起几口水喝了,就醉倒在地,周围的人也见怪不怪,没有人理他。经过询问,大禹知道这里是终北国,终北国的地形像磨盘,环绕在周围的山冈正是磨盘的边缘,同时也是国家的边界,终北国的中央有一座壶领的山,就像一个泡菜坛子,位于坛子口的地方流出一汪水,分散到山下的各处,这水又香又甜,最为奇妙的是,喝了水就能充饥。只需要喝一点点就能不觉得饿。

那么这个泡菜坛子是什么地方呢,是塔里木盆地。可以断定,横在大禹前面的这座山冈就是昆仑山,上到山顶可看到塔里木盆地整体地貌,那么这个终北国就是地处在塔里木盆地的楼兰古国的前身。又香又甜的水是泑泽——罗布泊冒出来的水,从昆仑山上流到泑泽——罗布泊,高落差形成的水压力,将罗布泊地下水喷出来。

说:坛子口的地方流出一汪水,分散到山下的各处,这水又香又甜,最为奇妙的是,喝了水就能充饥。只需要喝一点点就能不觉得饿。昆仑上上的水质属于玉泉水水质。玉泉水: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玉泉水不仅是一副超级神药,它把神药的所有神奇效果通通都能做到。经常服用玉泉水还能延年益寿,不怕严寒不畏酷暑,还能不饥饿不口渴。

昆仑山的水流到罗布泊后再经罗布泊地下矿物质中和,从罗布泊喷出来的一汪水,不仅具有玉泉水的功效,还有人体所需要的各种矿物质,使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用劳作也可解决温饱问题,人们懒惰的晒着太阳,幸福的生活在河边。

所有资料都说,楼兰王国从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国,到公元630年消亡,共有800多年的历史。

严格来讲,大禹拿着测量仪器走九州,翻山越岭,淌河过川,从南往北,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主要是为了疏导河川治水为目的。要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河流,要更加合理的分配九州内的水资源,做到宏观调控水资源。

大禹游九州回去后,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在做这次九州规划的时候不可能把作为水源地的昆仑山排除在外,绝对会把能流出玉泉水的昆仑山作为重点来规划,当然也就包括昆仑山脚下的楼兰古国。这么一来,楼兰古国建立国制应该是在夏朝。

所以严格来讲,楼兰古国建国是在大禹执政时期,楼兰古城里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的古运河也可证实这一点,这条运河就是大禹治水时的水道规划设计方法。

大禹治水的方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前有他父亲失败的经验教训做铺垫,他的父亲主要用堵截的方法治水,最后导致失败。他在吸取他父亲治水时失败的教训,不用堵截的方法,而用疏通水道贯通方法。

大禹在整体规划九州,完成建国立制后,工作重点继续放在九州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上。费尽心思,呕心沥血,作出水资源规划设计方案,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把昆仑山高山河流的水分成几条河,以塔里木河与车儿臣河为主流,从两边分抄灌溉的方式,将昆仑山脚下的这片土地包裹在这两条河流的灌溉区域内。最后将河水尾部都引进泑泽——罗布泊。

作为水利专家的大禹断定泑泽——罗布泊是一个丰富的地下水库。亲自带队施工,疏通河道,把地下水开挖暗渠引到吐鲁番盆地,从罗布泊的另一头迪卡尔村引出来,给吐鲁番盆地带来农田灌溉用水。

同时解决了塔里木盆地和吐鲁番盆地,两个盆地的水利灌溉问题。

大禹规划设计施工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米兰古城也留有痕迹。米兰古城的灌溉渠道,由一条总干渠、七条支渠和许多斗渠、毛渠所组成,呈一扇形由南北展开,灌溉范围东西约6公里,南北约5公里。这种布局与大禹的治水理念非常契合。

我一定要去若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山海经》中记载:共工之臣名叫柳相氏,有九个头,同时吃九座山上的东西。柳


状态提示:自驾第三条沙漠公路游记(是谁在窃取《山海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