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朴在前,柴荣随后,走到石台尽头停下。
王朴拱手道:“公子,实不相瞒,我本依附于朝中大臣杨邠。但少帝年少,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与将相之间,势如水火。在下夜观天象,内乱将起。是以我毅然离开朝廷,回归故里。”
柴荣未曾想到,说起朝堂之事,他竟如此耿直,一时之间沉吟不语,面目难测。
王朴接着道:“此次来龙门书院,我听说淮南皇子、蜀中王上都将前来。也是存了暗中观察的心思。”
柴荣清泠泠地道:“哦?”
王朴又道:“终归不是明主,在下甚为失望。”
柴荣微微一笑:“先生智慧警敏,终归能择良木而栖。”
王朴深深一揖:“王朴愿从此跟随公子左右。”
柴荣虚扶一把,恳切道:“我虽与先生投缘,但身在军中,不过末将而已,唯恐耽误了先生大好前程。”
王朴道:“河中平叛,公子计谋过人,今日相见,骁勇果敢,智勇无双。公子眼下只是潜龙在渊,假以时日,前途自不可限量。”
柴荣一揖道:“得先生青眼,委实幸甚。”
王朴索性拉他坐在石台上,慎重道:“接下来的话,我还是第一次说与人听。”
柴荣凝神:“秘闻?”
王朴道:“正是。”
-2-
王朴幽幽道:“公子一定知道传国玉玺吧。”
柴荣心中一凛,心道,世人皆知,那传国玉玺是大秦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历朝历代,都是象征帝王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他淡淡道:“不是说唐废帝在玄武门**后,传国玉玺便下落不明了么?”
王朴道:“是啊,清泰三年,也就是十二年前,废帝李从珂抱着传国玉玺**于玄武门,那一天,我也在城下。”
柴荣道:“按说那玉玺无惧水火,应当不会焚化才是。”
王朴道:“正是。我在城下的人群之中围观,没有亲见废帝的遗骸,却救下了一位在我身边昏厥过去的人。”
柴荣凝思道:“难道此人与废帝有牵连?”
王朴望着连绵的青山道:“我扶起这人,发现是名女子,而且……是个尼姑。”
柴荣心念电转:“废帝李从珂倒是有一个出家为尼的女儿。”
王朴叹了口气道:“公子说的没错,她正是末唐长公主李慧明,法号幼澄。”
-3-
柴荣疑道:“废帝李从珂尚未称帝时,先皇帝疑他有异心,将幼澄召入宫中作人质,后来公主被杀,废帝还追封了公主谥号,难道……事实并非如此,长公主乃诈死?”
王朴道:“其中关窍,幼澄并未与我细说。她当时做普通男子打扮,我将她安置在客栈里,一连几天,她都以泪洗面。”
柴荣不语,只是看着王朴,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王朴道:“一连相处了数日,我担心她自戕,只装作不知她的身份,整日陪她散心解闷。十几天后,她说,终是该回去了。我便将她送出洛阳城,临行,她送我一本《华严经》,让我好好参详。
柴荣深深看了他一眼道:“一部经书,对出家人而言,岂非太过寻常?”
王朴道:“十二年来,我一直以为,她只是给了我一本经书,直到方才我看见这个物事。”
王朴站起身:“公子请随我来。”
他们容身的石台,本是半山腰一处外突的岩石,宽约十几丈,一面峭壁,三面深渊,方才柴荣与赵元朗捉蛇的地方在石台左上方,而王朴则带着柴荣,往右上方的峭壁攀去。
王朴道:“我方才也是随意探探路,想看看蒙兰玉姑娘所说横贯山腹的密道会在哪里。结果,就看到了这幅石刻。”
他们不过踩着山石攀了一人多高,便看见峭壁上的树丛里,隐着一幅石刻。
王朴已将石刻上面的青苔刮去,那是一幅方形印章一样的阴刻,约有一臂宽,两条石刻的蛇盘成一幅阴阳八卦图,惹人注目的,是那阴阳双蛇,各生了一顶蛇冠。
王朴跳回石台上,微笑道:“这便是叫‘佛足’的蛇了,可与公子斩杀的蛇一模一样?”
柴荣负着手,若有所思道:“正是。而且刚巧是和这幅图一样,一雌一雄。先生之前说,这‘佛足’经常出没于深山古刹,难道说,我们眼前的山腹中,隐藏了一座寺庙不成?”
王朴幽幽道:“幼澄赠我《华严经》之时,我确实将这本经书通读了一遍。却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但是,方才我看到这幅壁刻,却悚然而惊。”
柴荣道:“难道先生此前见过这幅图?
王朴道:“正是。”
他凝望着壁上的石刻道:“那部《华严经》最后一页,便赫然画着这幅图。”
-3-
柴荣道:“李从珂在玄武门**,遗骸中却并无传国玉玺,足见他是故意让世人以为,国宝已毁,无从查证。”
王朴道:“偏巧那死而复生的亡国公主,又恰好经过城门下,就好像早已知道父皇要自戕,前来告别一样。”
柴荣眼神清湛道:“况且,是死而复生的亡国公主,如果那惊世之宝,早已交与她藏之,可谓死无对证。”
王朴苦笑道:“我无意中救下幼澄公主,却换得公主如此厚待,我……”
柴荣见他面色惨然,似有无尽悔意,心知那是另一段纠葛了,是以容色沉静地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