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愿得伊心人>第35章 蹊跷喜报

摘要

78

且不说更生在为事业苦恼,在为爱情彷徨。却说另一个人,也即更生魂牵梦萦的那个人,她大概又是什么情况呢?

自从阿真考取北大,自此与更生分别,离开了桃花中学。可其实她也有一种恋旧情结,始终忘不了母校的恩情和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显然更生最是她思念的对象。

有一阵子她到处打听更生的去向,但得到的反馈信息却不肯定。有说更生辍学在家,自暴自弃,隐姓埋名了。又有说他为人低调,可能考取了一所医科大学,却也不知在读没读或半工半读,总之有一点是他家里很困难,他的条件并不支撑他读大学呢。当然上述情况都是阿真通过一些间接渠道打听到的,是否可信却难做甄别。

起初几年阿真自己也是个学生,当以学业为重;同时也是个青涩少女,并没能为了一个初恋男生而“奋不顾身”。倒是中途因那一次同学聚会,她愈没见到更生,愈发激起她的思念。为此突发奇想,竟打算先写一封信,就沿着打听到的不确信的消息,寄发到某医科大学去。她的预想是投石问路,写信也不涉及啥内容,只写明收件人是徐更生,如果学校确有其人,估计他也就能收到并回复。如若不然,就算尝试失败也无伤大雅嘛。

当时由于阿真身在北大求学,而更生应在南方,南北两地迢迢路遥,即便有确切的消息,也不能亲趋亲往;哪怎么办?只好就出此下策,先试着写信问询。可别说,时隔不久,她还真就收到了回信,而且回复人署名正是徐更生……这可让她喜不自禁。

要说阿真原本是个非凡的人才,她对事业的追求往往胜过爱情,最起码在一些阶段是这样。在北大,由于学业紧张,她也无暇两顾。只是有时候写那么几封信,字里行间也难掩自己对感情的缱绻缠绵,但大多数还是倾诉对对方的期待和鼓励,并劝导对方要能理解这种处境,毕竟相隔遥远,以期日后相会就好了。

总之在她一封封寄出的信里,其中心内容还是要人勤奋学业,期待相逢。好在她发的每一封都得到了响应,并且回信的人往往都是唯唯诺诺,曲意迎合。这对多少带着几分矫情的女孩来说,似乎也是渴望中的。于是她也不去苛求,只是心旷神怡地继续完成学业并努力工作了。

在此倒是还有一点需要强调,其实在大学里生活几年,显然她也遇到过许多优秀男生的追求,包括像“胳腮胡”那样的骚扰男也有,但她全都不当一回事,好像心有所属,又好像志不在此。她曾宣扬说,自己的家乡在农村,既从农村来,将来学成毕业还必然去报效家乡,服务农村。为此“北大高才生回乡做村官”才是她理想之选择。她好像早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为此竟也伤透了一些人的心。那些试图追求她的人都向往大城市,实不愿跟到艰苦的农村去,于是志不同道不合,也只能惋惜说“拜拜”了。

谈起大学生当村官,这在当时还算一种新风尚。有人认可、颂扬,也有人贬谪、反对。但阿真可谓是畏难而上,从不退缩。她觉得这种选择很有积极意义,干工作就得从基层开始。于是她大学才毕业,先就自选来到了农村当干部。

再说她本是个既有才能又有个性的人,她一直信奉一句朴素的道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由此自打上任以来,一直都是勤政为民,廉洁奉公。当然,她本身办事潇洒利落,干什么都不甘落后,而是要争排头兵。在学校时由于成绩拔尖,早早便申请加入了党组织,不久学成毕业,分配工作,她又是积极带头,勇创业绩,带领人们群众走致富道路。就这样,她的政绩和表现很快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赏识和重视,由此新的提拔和任命恐怕也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至于后来她从村官又调到什么岗位,而她又将怎样去挑起这份重担?当然这些且属于后话了。

79

以上就是刘阿真这几年的学习和奋斗历程。看得出她正踏踏实实地扑在学习和工作上,对于感情就显得粗心大意,或者有心无力。所谓疏忽就有遗漏,至于后来会发生啥事,也都难以预料了。

当前社会正处于锐意变革之期,各行各业都在搞创新,求发展。却说最近在文化界也发生几件大事,就是某届文代会、作代会相继召开。虽说那时更生家里还没电视看新闻,可他通过一些渠道打听到相关情况,为此也是热血沸腾,踌躇满志。

他欣然写下一篇《愿中国文化放缰驭马腾飞》,内容批评了以往许多不好的文化现象,并对当前文学、文艺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然后他去投了稿。稍即,他仍像往常一样,投出去便耐心等消息吧。他甚至有心里准备,即便“没消息”也无妨,因为一切都习惯了。

他常常用一句话安慰自己:“有望无望,心胸坦荡。”由此他也不像以前那么激动,只记得有那么一回事罢了。

忽一天,隔壁大嫂兴冲冲跑到更生房里说:“喂,更生,你还在房里坐呢。我刚经过街口,见那个魏村长的女儿,也即我孩子的老师,正在打听你家的住址呢。估计她是走得慢,不然这会儿应到你家了。”

“啊?”更生大吃一惊,“你是说魏妍?她怎么突然会来?莫非有事找我?可是,我如今这种状况,家里也一片狼藉、凌乱,真不堪接待她呀!我最好还是到外面去迎她!”

更生说着很是


状态提示:第35章 蹊跷喜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