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穿越者之歌>第43章 为英雄正名

大郎在这个桥段上做足了准备的功夫,因为以前没有人重视这个。

诸葛亮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位智者,可以毫不犹豫的说 在当时的世界中敢跟诸葛亮拼智慧的真的是寥寥无几,而且诸葛亮对于匡扶汉室也确实是殚精竭虑。所以说这样看起来诸葛亮真的近乎于完美,但是在一件事情上诸葛亮就是个真小人。

那就是诸葛亮莫名的对魏延心怀怨恨,临死前把兵权给谁不好,偏偏给看魏延不顺眼的人,这样一来魏延还能够看见明天的太阳吗?那么魏延干了什么了不得的事情让诸葛亮对他恨之入骨呢?

说实话,历史上的魏延还真的没有什么地方惹到诸葛亮,诸葛亮对他有偏见都是因为无论从性格还是气质上魏延都十分的像关羽。对,就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名满华夏的大将军关羽。

那么诸葛亮对关羽又为什么不满呢?因为关羽在临死前不听诸葛亮的话,最终丢了荆州,在那次战役中关羽兵败身死。诸葛亮就是再恨他拖延了他匡扶汉室的进度,也不能对个死人再有怨言。但是诸葛亮认为关羽刚愎自用,为人嚣张跋扈迟早出岔子,所以诸葛亮一直心怀芥蒂。

虽然说关羽已经死了,但是魏延嫡娴氖歉关羽一模一样。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魏延才能够得到刘备的重用。魏延虽然说跟关羽比较的像,但是魏延是后来人,远远没有关羽有威望,所以诸葛亮也不必藏着掖着,直接就是发泄情绪。

但是魏延一直是忠心耿耿,可以毫不犹豫的说,每次出征魏延都是要求打头阵,而且除了在武力上十分厉害以外也是智力上的佼佼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蜀国基本上就仅次于诸葛亮。

但是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却把军权交给了魏延的死对头小人杨仪,明摆着想借别人的手杀掉魏延,这一点真的很让人寒心。

至于魏延自始至终都忠于汉室。起初是刘备,后来是诸葛亮。虽然性格上有些飞扬跋扈,但是对于国家而言仍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是诸葛亮想致其于死地,魏延都不曾反抗。最后魏延死的很惨,而且还连累了族中的人。当初魏延能够有今天的地位就是关羽的原因,如果关羽还活着的话,看到诸葛亮是如此的恨他,不知道作何感想呢?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一直饱受争议,对他的看法大致分成两派:一派以《三国志》作者陈寿和北魏的军事家崔浩为代表,认为诸葛亮善于治军,不善于打仗,“治戎卫本,奇谋为短”,善于治国,不善于用兵,“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另一派则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军事家,从唐朝开始,武庙里都将诸葛亮作为军神供奉。

然而,诸葛亮屡次北伐没有达到目标却是事实,“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在小说里,诸葛亮一直看魏延不顺眼,还是在长沙的时候,就要砍魏将军的头,说他脑后有反骨。其实这个情节是瞎掰的。魏延是当时蜀**事上的顶梁柱,刘备很器重他,战略要地汉中需要一位名将当太守,大家以为是张飞,结果刘备却选定的是魏延。刘备问他凭什么守住蜀国的门户——汉中。魏延回答得很铿锵:“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刘备任用魏延为蜀汉最前线的军事指挥官,说明魏延对于蜀魏交界处的军事地理形势是很熟悉的,或许当时他在汉中前线的指挥所里,远眺东边的魏国,心底已经在一次又一次地盘算进攻的线路。

等到诸葛亮北伐了,魏延迫不及待地提出自己的军事推进路线:“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请求分给一万部队,学当年韩信的暗度陈仓,另走捷径,与诸葛亮在潼关会师。

对于魏延的战略,魏国方面也有记录,说魏延打算带一支精干部队,相当于一个野战师,五千人作战,五千人运粮草,“精兵五千,负粮五千”,沿着险峻的秦岭,走人迹罕至的子午谷,十天之内可到达长安。长安太守夏侯楙是个胆小鬼,肯定会逃跑,魏延的部队占据长安后,因为城中有储粮,吃饭不成问题,等到魏国方面集合援军反扑,则已过了二十天,而此时诸葛亮的部队沿着斜谷而来,也已到达,蜀军占领长安既成事实,魏国方面也无可奈何,“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谋”。

但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战略,“亮制而不许”,从此二人闹别扭,一直闹到死。魏延一直很不满,认为诸葛亮胆小,“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为什么善于用兵的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打法呢?我们试着揣测一下诸葛亮的难处和心理:第一,玩不起。魏延的小分队只有一万人,但已经占据北伐军团的四分之一,一旦兵入险境,被敌人拦截,前后无救兵,全部被歼灭,则蜀汉实力大损;第二,缺乏相应的兵团接应。想要占领某个大地区,除了派尖刀部队插入敌后方,还得有大规模的兵团迂回包抄,而蜀国的兵力根本不够迂回大包抄。

说来说去,还是兵力不够用。公元263年,魏国钟会请求攻打蜀国,在分析形势时就说过,蜀国兵力缺乏,八万常规部队,除了一半守各大要塞,剩下来能主动出击敌军的不过四万。

诸葛亮与魏延的纠结就在这里:前者因为本钱不够,不得不精打细算,不能冒险;后者也因为本钱不够,觉得必须冒险一搏,以


状态提示:第43章 为英雄正名--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