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都市现代>重生之我要回农村>第3章 烟把头

林家堡是一个自然屯,只有三十来户人家,大多都是林家的本家人。

这里是一个生产队,属于马家堡大队的第六小队。

因为这一带靠近高丽国,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

整个绿江市的农村,很多地名中都带着“城”和“堡”字。

这里的城,就是山城,要塞的意思。

这里的堡,就是堡垒的意思。

不过,这里的“堡”字,一般都读作“普”(pu)。

虽然是山区,但整个马家堡子大队,却处于一片山间小平原之中。

整个绿江市,自然条件其实很不错,很少发生大规模旱涝灾害。

这里的农业收成比较稳定。即使现在还是集体经济的情况下,林家堡也大致上能保证温饱,不至于象别的地方那样,出现大规模、长时间的缺粮现象。

下了岭,就是一片玉米地,这是最主要的农作物,也是主粮。

至于小麦和水稻这样的细粮,这里是没有的。

要想吃细粮,每年过年的时候,一口人会有二斤面粉和一斤大米,由生产队统一发放。

交了公粮,剩下余粮多的时候,生产队会拿玉米到海边的同港县去,哪里出产大米,可以用玉米换大米。

除了这两个渠道,再想吃细粮,就要靠在城里吃商品粮的亲戚给,或者在盛产小麦的龙江省的亲戚给邮寄过来。

不过,城里的亲戚过得也比较艰难,更多的时候也是无能为力。有的时候,反而要靠乡下的亲戚补贴一些粗粮过活。

便是城里的亲戚给,其实也没有多大用处。一回十斤二十斤,几年也没有一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聊胜于无而已。

靠近堡子,就是一个大粪堆,这是把猪粪、牛粪收集起来,堆积在一起,春天种地之前给田地施肥,增加地力。

每个生产队都有专门拾粪的人干这个。

这个时候还很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更没有什么除草剂和转基因,粮食都是纯天然绿色食品。

粪堆不远处,是一片田畦,已经盖上了塑料薄膜。

这是培育烤烟苗的。

这种烤烟叫洋烟,主要作为卷烟的原料用。不是农民抽的那种旱烟。

绿江市的烤烟种植历史,从清末民初的时候,就开始了。是这一带许多农村生产队的一个重要副业生产项目。

春天开始育苗,然后移栽到地里。烟叶长成以后,一层一层掰下来,夹进草绳里,在烤烟房里面栓起来。然后用煤火加温烤干,最后分拣,扎成一把一把的,再用麻包包装,就可以送到烟站去卖。

烤烟的收入,是生产队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正在田畦里忙活的,是林驹的老叔林乙卯。

因为是乙卯年生人,所以就起了这个名字。

林驹的父亲出生于甲寅年,所以就叫林甲寅。

林甲寅一共有兄弟五人,除了老二林庚辰是干部外,其余四兄弟都是烟把头。

烤制烟叶,是个技术活儿。如何根据烟叶颜色的变化,加火、通风,控制温度和湿度,里面有不少说道。

这个过程掌握不好,烟叶烤糊了,烤黑了,烤青了,都影响等级。

烟把头,其实就是烤烟的技工。虽然也是体力劳动者,但里面有很大的技术含量。

林家堡只有一个烤烟房,有一个烟把头就够了。

这里是林乙卯当烟把头,林驹的父亲林甲寅,就被没有烟把头的生产队请去烤烟。

请烟把头不白请,是要给钱的。赚的这份钱,由生产队和烟把头分成。

“老叔,天快黑了,回家吃饭吧”。

林驹走过的时候,跟老叔打了招呼。

“哦,驹子啊,我再弄一会儿就完了。别人都回来了,你怎么落到后面了”?

“我在学校里有点儿事儿,走得晚点儿”。

“在学校里好好学习,听说你学习挺好,到时候考个大学,也给咱们老林家脸上争光”。

“我记得了,老叔”。

“赶紧回家吧,别可哪儿去疯,你爸不在家,给你妈省点儿心”。

“老叔,我知道了”。

进了堡子,一些小孩子正在一起疯玩儿。

农村孩子皮实,家家孩子又多,爹妈也照管不过来,基本上都处于散养状态,一个个脏不拉几的,滚得像个泥猴似的。

老六林骊和老七林骄也在那里,一人手里拿着一个烧土豆,就算是零食了,跟着一帮孩子在一块儿疯闹,叽叽喳喳的,不亦乐乎。

看着这两个妹妹的样子,林驹实在难以把这两个小泥猴,跟未来的重点中学校长和年薪上百万美元的跨国公司高管联系在一起。

老七跑着跑着,一下子绊倒了,手里的土豆也摔了出去。

林驹本能地想上前去,不料老七干嚎了两声,见没人搭理她,就自己爬起来,捡起土豆,在衣襟上蹭了两下,就一边吃着,一边又疯了起来。

倒是我多虑了,或许正是这种放养的方法,才养成了她们日后那种爽快自然的性格,遇到事情,都自己想法解决,尽量不依靠别人的自强自立品质。

其实我那个时候,何尝不是如此呢?

到家里的时候,母亲赵杰凤正在喂猪。

“妈,我来喂吧”。

“好,你来吧,我去鸡喂”。

林放在窗台上,就提过猪食桶,开始喂猪。

农村几乎家家养猪,一是养母猪卖仔猪,二是养肥猪。

卖仔猪,属于搞副业。按照规定,这个时候还是不允许


状态提示:第3章 烟把头--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